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
非有妙悟者不可与言诗—…
《红楼梦》续书研究——…
试析《金批西厢记》看金…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
试析苏轼文学批评文体特…
试析“知人论世”与文学…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文…
不读《世说新语》
试析WMA:中国文化产业的…
最新热门    
 
试析《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

时间:2011-03-03 09:34:13  来源:不详
美文辞的潘岳根据乐广的意旨写成一篇表章,名噪一时,时人评价之:“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可见,文章需要一个中心意旨与合理的结构安排。此外,文章像做衣服一样,只有剪裁得当,才能配合好的文采流传于世。孙绰评论曹毗的才质就像“白地明光锦”,却被裁为下等仆人的裤子,“非无文采,酷无裁制”。在《文学》中,我们能从一些材料中看到魏晋文人对文章声律音韵的要求同样是非常高的。庾闻在《扬都赋》中写道:“温挺义之标,庾(庾亮)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后来他把“望”改成“俊”,“亮”改成“润”。一者为避庾亮的名讳,二者是为了“俊”与“润”的隔句押韵。又如孙绰写好《天台赋》后,拿给范启看,说:“您试着扔在地上,一定会发出钟磬之声。”范启说:“恐怕你的钟磬之声不合音律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言与意,文与情,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是经常被谈到的论题,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有多处提及。在《文学》一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则条目中.从中不难看出当时文人对这些文学现象的理解和看法。综观这些言论,都集中体现了魏晋之际玄学思想具有的思辨哲学的色彩.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在文学认识论上,便产生了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基本概念。如“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牙后慧”即指言外的理趣。说明对语言的解读不能单纯拘泥于表面文字,而要仔细体味文字之外的作者用意.而言语仅仅是抽象的“意”的载体。文人作诗文,一般都是有所寄托的,功利目的明显,特别是他们经常把诗文作为个人情感的依托:王季看了孙楚的诗,感慨“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另如“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魏晋是以形见神,遗形取神的美学观念兴起的时代,《世说新语》臧否人物,无需刻画全貌,只用片言只语便可达到令人铭记于心的效果。这种形神观直接地出现在《文学》中人物之间的对话里。郭璞有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回应道:“水声宏大,风声瑟瑟,实在难以表达。每次读到这首诗,觉得精神和形体具有超越之感。”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盛行,使后来在《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很多与庄子“物化”、“得意忘言”等文学理念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献材料,笔者于此不再一一列举,仅就以上几条管窥一二。
  虽然本文仅是对《世说新语》之《文学》篇中关于文学批评文献的举例与分析,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致看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有一定文献价值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罕有的黄金时代,即使是并非专论的《世说新语》这样的志人小说集,在有意无意中也为我们今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文献材料,这的确让千百年后的今人感到振奋,同时它也在鞭策着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发掘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文学文化遗产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