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魏武王”称谓
浅谈关于李昌龄注《太上…
浅谈实践教学在中国古代…
浅谈古代文学教学中美育…
浅谈文化自觉:体育教师…
浅谈以建构跨文化观为旨…
浅谈民族文化在建筑环境…
浅谈翻译理论视域中的文…
浅谈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
浅谈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
最新热门    
 
浅谈苏轼对词的贡献

时间:2011-11-29 12:00:54  来源:不详
春、柔肠愁断的图画,反映了封建社会[注: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妇女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也可以认为:此词是以扬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地寄托了词人个人身世的感慨。周济所说的北宋词"无寄托"不可一概而论,像苏轼这样的咏物词就是另有所寄托的,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对此词推崇备至,他说:"咏物之词,自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刘熙载[注: 生平刘熙载(1813年-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晚清经学家、文艺批评家。 刘熙载出生于嘉庆十八年正月癸巳(公元1813年2月25日)。]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不离不即"指的就是咏物词的写法,即:不要停留在物上,要有所拓展,但也要切合咏物。(4)这就在创作方法上为后人的咏物词创作开拓了道路。
    四、人生的超越 苏轼对词的内容、形式、风格都进行了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除此之外,苏词中体现出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这就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苏轼的大半生都沉浮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旋涡之中,饱经忧患,奔走流离。但是,文章上的充分自信、儒家的进取精神、老庄的冷静旷达的处事态度,使他能以豪放、豁达的心态对待政治上所遭遇的挫折。逆境中的诗篇较多地反映的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因而,其逆境创作成为其创作高峰。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就是苏轼在逆境中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气势雄放,体现了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初到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食荔枝二首》之二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甚至被贬至素有"蛮夷之地"之称的海南时,也毫不消极退缩,依然发出了超然淡泊的强音:"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始终对沉浮荣辱保持冷静旷达的态度,我们在他去世前的《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依然能够读出他的自信与旷达:"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这种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能焕发艺术的魅力,也就更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 不仅诗作如此,词也是超越人生的一大写照。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注: 鄂州市-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滨临长江,是省辖市,旅游胜地,鄂东水陆交通枢纽之一。面积1504平方公里,人口91.91万。]朱使君寿昌》就论及人生的寄托与价值,提倡通过对象与文学创作来实现人生的超越,认为惟有创作出不朽的诗文,人生才更有意义。(5)这无疑激励着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例如:途中遇雨,实极平常,更属小事,但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苏轼借小喻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他说的风雨,不是一般的风雨,而是人生旅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