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论清代满族文人文学与民…
近代北京的满族小说家蔡…
傈僳族女性婚恋方式及传…
女书:瑶族女性心理需求…
最新热门    
 
满族女神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论析

时间:2009-9-8 17:36:56  来源:不详
历史时期的变和不同姓氏形态的发展,誉享于满族神坛中的祭祀。而且以崇柳祭柳为中心,又形成了满族生活中方面面的柳习俗。如满族坟墓上插柳,以示祭祀祖先。满族以送柳枝,表示送痘神娘娘出走,让病着的小痊愈等习俗。满族的这些崇柳、祭柳等等行为,它的实质,原始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首先看佛多妈妈祭祀仪式中所用神物,除了供鸡、鱼、猪、香等等供品外,平时主要有挂于西墙北的子孙口袋和柳枝。在祭祀的时候,将子孙口袋中的、挂有神锁的子孙绳取出,一头系在原神位上,即子孙口袋的西墙北侧处,另一头挂于从野外山林中取来洁净、茂盛的、栽于庭院中的柳枝上。经过萨满神活动后。满族认为此时的柳枝已具备神录作用,而子孙绳上的神锁和口袋也更有保护子孙们平安、健和繁生的神力。
    柳枝取之于柳树或是柳丛。柳树的特性是枝叶茂盛,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可以说众树之中,柳树容易栽培,它的成活率最高。满族的先人,就取之柳树的强大生命力、繁殖力和茂盛之特征。寓意人类生命和生育。满族先人认为萨满的跳神,就具有这种能力,将柳树或柳枝的茂盛、强壮、繁殖力和大的生命力的能量和信息,通过子孙绳传导于子孙口袋中。于是满族各姓氏的神歌中,便有“从口袋所,袋大子孙多”和“由根所生,由叶所长”等等,表现了人类的生育方式。
    满族的“换锁”仪式,也就是祭祀佛多妈妈,它的含意应是崇拜并祭祀妇女的生育力量,并乞求子孙繁荣、平安健康成长。它的神偶是众多物件的集合体、有子孙口袋,柳枝(或柳树、柳杆)以及袋中所包之物,既子孙绳、神锁等等。是女性生育神崇拜。
    前文已叙,在子孙口袋和柳枝之间,必定有子孙绳连接。满族各姓神歌中,常用满语是“西林付他”或是“西勒付他”。西林付他(siren futa)是“线绳”,西勒付他(sira futa)是“令连接的绳”不管是哪一组满语词汇,都是“绳”把子孙口袋和柳枝连接起来之意。有人认为这是蛇崇拜10称为“付他妈妈”(futamama)有其道理。因为“蛇在萨满教中视为太阳神,送来温暖,生育需要阳光的温暖与照耀,才能繁育兴旺,所以多以蛇为守护神。有的姓氏所供奉的‘绰阔瞒尼’便是一个柱形神偶,外面围有一条翘首的小蛇”11此处的蛇神能守护男性神,自然也能守护女性的生育神了。所以换锁祭祀中的子孙绳,即西林付他,是蛇神的象征,起着连接子孙口袋和柳枝的作用,是满族蛇神崇拜的变形。但它在换锁中只能是保护神,成不了满族萨满教中的“蛇祖母”(futa mama)崇拜神。
    前面巳叙述了关于佛多妈妈的四种称谓,前三种称谓意义很明确,只有第四种称谓“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中,也只有“佛哩”一词意义未明确,其他意义全都了知。
    “佛哩”一词,在神歌中的表现:清宫中的《树柳枝求福祝词》中,称“佛立佛多鄂谟锡玛玛之神位”12。这里首先指出了“佛立”不是“神位”,因为原神灵词句中已有“神位”了。在各姓满文神歌中13,除有一姓氏中误写为“fori”,其他姓氏都是“furi fodo omosi mamaenduri”14,即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神。汉字转写的满文神歌中,关姓神本称“仸力仸多沃莫西妈妈神”15等等。无论是清宫,还是满族民间中,称“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是很普遍,“佛哩”一词也是被满族先人所认定,只是使用汉字转写的不同罢了。“佛哩”一词,是“佛哩毕”的命令式。“佛哩毕”在《清文总汇》中解释为“水底,钻水,水中扎猛子”。“佛哩毕”与它的命令式“佛哩”的意义应是相统一的,都是“进入之内”的意思了。“佛哩的进入之内”自然是进入柳叶之内,也就是柳叶的孕妇之象了。“佛哩佛多卧莫西妈妈”应直译为“进入柳叶内(或是柳枝内)的子孙祖母”,或是“进入柳内子孙祖母”。关于佛多妈妈的四种称谓,真正有意义、有古老含义的应是“佛哩佛多卧西妈妈”。此外尚有二说,从略。
    真正体现了满族先人以崇柳为象征女性生育神的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无非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类繁衍,二是人类生存,就是人类要活下去的求生欲望。这第二大问题,人类的祖先采取向大自然祈祷的形式并进行索取。当然主要靠经济、技术的发展,才能使人类更好的生存。第一大问题,即人类的繁衍昌盛,更是祖先们企图解释和探讨的重大问题。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