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
最新热门    
 
清宫堂子祭探赜

时间:2009-9-8 17:36:59  来源:不详
正月,上率诸贝勒大臣渴堂子、拜天”[9]。五月“上亲率诸贝勒将士征明,出抚近门,卯刻谒堂子,西发,由上愉林至辽河驻营”[10]。又如天聪二年五月,“命阿巴泰、岳托……及八固山额真率兵三千人征略明地……上出谒堂子,送出十里外”[11]。由此可见,堂子拜天确是国祭与公祭性质的举国重典,天聪七年正月初一“汗率诸贝勒大臣叩拜堂子”[12]后,并谕:“兹后元旦拜天不免冠”[13]。对堂子祭祀之礼又作了一系列规程。如《元旦礼仪》“行三跪九叩头礼”[14]。;《祭堂子神位仪则》中“堂子神位前,供献饼酒,悬挂纸钱……祭前亦须斋戒”[15];在《祭堂子祝辞》[16]、《祭天典仪》[17]、《祭天次位图》中[18]对堂子祭祀的程序、仪式、祝辞等等都有明确规定。这初步定制虽较简略,也不尽完备,但它反映出清初堂子祭祀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并成为清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在堂子祭祀时有章可循的旧制,又为后来乾隆时期颁布《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奠定了基石。

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 style="WIDTH: 400px; CURSOR: pointer" src="/wenhua/UploadFiles_4377/200909/2009090817365970.jpg" border=0>

北京堂子

    清定鼎北京后,于“长安左门外,仍建堂子”[19],这京师的堂子已不比以往,它“享殿三间有围廊,阔五丈三尺五寸,深三丈三尺,八角亭一座,围二丈六尺五寸,檐柱高一丈七寸。收贮旧飨神房二间、阔一丈七寸,深一丈五尺五寸。殿门一间,阔一丈三尺五寸,深一丈五尺。祭神八角亭一座,围二丈二尺,大门三间阔四丈,深二丈。围墙外神厨房三间,阔三丈五尺,深二丈,围墙外神厨房三间,阔三丈五尺,深二丈,檐柱高一丈”[20]其规模自不必说,而且飨殿、神亭又覆以琉璃瓦件,柱裸红漆,地铺丹陛等等。这齐全的设施、完备的功用足以说明清宫堂子祭已随国家的定鼎而地位上升,享有殊荣。根据史料记载,不但京师的堂子迭祭不辍、烟火不熄,就连发祥地盛京祖宗设的堂子也在不断维修,并于帝王东巡盛京谒祖陵时再祭堂子拜天。如乾隆四十八年弘历东巡盛京时,由他亲自下令准备进行祭堂子与清宁宫,并谕“按京师之例派专人打扫洁净,勿致临期有误”[21]一切准备就绪后,乾隆帝于“八月十八日由盛京出抚近门诣堂子”[22]。事后又命盛京总管内务府:“凡堂子一切需用之祭器什物俱系新备成造,于堂子内敬谨尊藏本部收管”[23]。从对这些新造的祭器的保管与收藏,足见帝王东巡盛京时祭堂子与清宁宫是经常之举,它与祭祖一样,倍受敬重。显然,堂子祭在清中叶已在满族贵族中形成堂庙化、宫廷化、典制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宫堂子祭祀从崇拜之神、祈祷之辞、祭祀之仪到祭拜程序等等,名目繁多,内容复杂,各具特征。就祭祀类别而言,有“元旦拜夭祭”、每年春秋两季的“立杆大祭”、“马祭”、每年四月八日的“堂子浴佛祭”、每月初一的“尚锡神亭月祭”等。如果就祭祀之仪而言,元旦拜天及帝王亲征或命将出征及凯旋、尚锡亭祭等,必须先将坤宁宫之神请到堂子安于飨殿,然后在堂子列纛,在园殿行礼,根本不用萨满。这种礼仪虽残留一部分原始崇拜的痕迹,但它已变为正规的国家大典,其仪式隆重而肃穆。再如堂子立杆大祭、月祭等虽也用萨满,但只行叩头礼,诵神辞,而不能跳萨满。
    清宫堂子祭在祭祀内容上与坤宁宫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由于堂子祭是爱新觉罗氏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血缘的家祭—氏族的“族祭”演变而来,故所奉之神除女真先世共祭的宇宙神,爱新觉罗姓氏的祖先神,还有关帝、观世音、释迎牟尼等“客神”。另外还有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田苗神、马神、痘神等等。纽欢台吉,也称“牛欢台吉”,萨满译为“苍天神”,实际为天弯、天神之意;武都本贝子,有写成“五督贝色”,被汉译为最早的、最先的、远祖之意,按照当时萨满观念,应为氏族最远古的创世祖先神;田苗神在堂子祭中被突出供奉,是“为田苗而祀”[24]来祈祷农捻丰收;马神,因女真族“崇尚骑射”而以祈牧群繁息为目的的;痘神,最早为氏族笃祭祛瘟女神,也称“佛多妈妈”,是为子孙求福驱邪“保婴而祀”。另外还有一些祭祀内容,如恩都哩僧固和纳丹岱辉,是能维护宅宇与岁月安泰的宇宙星神,早在清入关前就转变为满族皇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