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陶立璠]纳西族东巴信仰…
【陶立璠】纳西族东巴信…
最新热门    
 
陶立璠:《中国民俗网》的十年

时间:2009-9-8 17:37:48  来源:不详
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在市粮食局工作,我们算是校友。但他从不叫我陶老师,开口闭口都叫“陶伯伯”。又一次,闲谈中他向我介绍互联网,聊起刚开通不久的门户网站雅虎、新浪,谈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和商机。他是学数学的,已经入了门,自然是津津乐道,我也听得入了迷,于是随便插进一句“既然互联网信息的交流是那样便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办一个网站来推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推进民俗学理论研究。我们有的是这方面的资源呀。”他听我这样说,兴奋起来说,当然可以呀。我又问:“创办自己的互联网,需要什么条件吗?”于是我们热烈地讨论起租用空间、租用服务器、网页设计,栏目设置、经费预算等事宜。好像一个美好的蓝图就要实现,着实高兴了半天。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凡是有年青学者来访,我都要宣讲我们的这一蓝图,征求他们的意见。没想到居然把年青来访者的热情鼓动起来,许多人表示如果创办民俗网站,愿意做志愿者。可见新生事物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直到有一天我去看望好友陈佩斯先生,在他的工作室,我同样不忘向他宣传我的宏伟的设想。我知道佩斯是一位民俗文化的爱好者。二十世纪80年代,他想创办民俗文化园,我曾经陪着他,不辞辛苦地在昌平山区考察,现则合适的地址;上个世纪末,我想召开“21世纪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身无分文,会议经费是由他赞助的;他拍摄的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就充满了民俗色彩。没想到我们这次的谈话产生了同样的效应。听说我们想创办《中国民俗》网站,果然是一拍即合,他举双手赞成。当时佩斯扯着嗓门说:“好呀,这是好事呀,你们办吧,我支持,经费由我负担。”这真是意外的收获,正应了那句老诗:“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佩斯处回来,兴奋之余,赶快将这一好消息通报给那些热爱民俗事业的志愿者们,大家也是一样兴奋。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第走在一起,经商议,说干就干。网站的域名我早就想好了,就叫《中国民俗》网。当时大家七嘴八舌凑出三十多个栏目。粱宙一马当先,承担起域名申请、注册、请人设计网页的工作。那时虽然大家手头有大量民俗资料,但是要上传到网站,还得靠一篇一篇的录入,为此我们购买了五台扫描仪,分发到志愿者手中,扫描总比录入要快。最初网站上的文字、照片都是靠手工扫描录入的,还买了数码相机,做新闻采访之用。网站定位是“学术性、公益性”,从网站设到开通,佩斯一直很关心它的进展。之后,媒体采访时,他一贯的回答是做网站的好后勤,而且是只作好后勤,一做就是十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选个良辰吉日,网站就可开通。查查日历,中秋节快到了。选中秋佳节做网站开通的日子再好不过,“花好、月圆、人寿”,给网站的开通一个好彩头。于是就在这一天,电报大楼中国信息港的大厅被布置一新,网站志愿者同仁悉数到齐,佩斯和我作为网站的主持人,准时到场与网友做互动式交流,在线回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为事前这一仪式已经在在“东方网景”作了预报,当网站开通之时,成千的网友同时在线,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我们都尽情作了回答。这种互动长达一个半小时,在当时这已经是震撼人心的事了,说明网友对《中国民俗网》开通的期待和关注。

如果将民俗学与现代化的问题简单归纳为民俗学与信息化,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似乎变得越来越现实了。当新世纪到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