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知识分子就是要“精神至…
[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
冯骥才感叹自己是个失败…
最新热门    
 
冯骥才:呵护文化生命是我们的责任

时间:2009-9-8 17:39:51  来源:不详
灾呈祥等祭祀活动的。这些都肯定是要消亡的,对于这类东西,我们要用记录的方式,让其进入博物馆,作为一段历史,一个地区的经典被后人欣赏。但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命。这是我们的责任。一只小鸟在我们手中我们尚要呵护,这些文化遗产施恩于我们上千年了,对于其文化生命的保护是我们的情感所在,责任所在。

  记: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保护时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冯:是这样。去年我在韩国访问的时候,韩国人对我说过一句话: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半在中国,你们评一万项也不为过。中国的文化遗产实在是太丰富、太庞大、太复杂了。其中有些是注定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消亡的,有些则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获得新生的。这些文化遗产的境遇也相差很大,有的只剩下一两个传人,有的可能相对还比较有群众基础,这些都要区别对待。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针对每一项文化遗产,提出针对其特点的保护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力量的作用。借助商业力量来保护文化遗产,这并不是坏事。但要注意,商业力量的着眼点从来不是发展文化,而是挑选卖点。民间文化一旦从人类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方式变成商品,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朴素。所以,这其中需要很好的引导。我希望搞民间文化的人能主动贴近和引导商业力量,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帮助和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钱应该用在什么地方。

  记:您还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但是,这种热爱是仅仅依靠呼吁可以唤起的吗?

  冯:我始终认为,在我们的文化深处有一种隐形的断裂。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文化是几千年一脉传承下来的,我们书桌上还放着《论语》和唐诗,我们也保留着过年的习俗。但在内心深处,我们的民众对自己的文化缺少一种情怀。同法国人比,同韩国人比,这种差距就非常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我想,这与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疏离有关。

  所以我们要努力去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赖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要进入我们的课本,我们要有更多的博物馆、更多的文化活动。单靠呼吁是不行的,但不呼吁也不行,不呼吁我们就没有声音了。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人民日报》 (2007-04-28 第11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