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一季度天津工业增加值增…
济南、天津旧风俗
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
最新热门    
 
天津志书中记载的岁时民俗

时间:2009-9-8 17:42:20  来源:不详
人物、楼阁、瓜果,燃灯于中空处,曰“冰灯 ”。十五日为“元宵节”,薄暮,居民供元宵于佛前,合家食之,并燃焰花,击锣鼓,以庆佳节。十六日,妇女出行。 曰“走百病”。十九日为“燕九节”,人家食品,或面饺,或春饼。二十五日,粮商祭仓神,居民亦均治饮食,谓之“大填仓”,盖以别于二十三日之“小填仓”也。填仓时,以灰罗地作囤,曰“打囤”,预卜丰兆也。是月也,富贵士女,以掷骰、拈牌为娱乐。瓜子、糖果、果品,为家家饷客之品;而风筝、口琴、喇叭、纸灯,尤为小儿应时之玩具。商店于元旦闭户,初六始开,间有迟至元宵者。此半月以内,非贺年、游玩,即于肆中敲锣击鼓以为乐,填仓以后,居民辄以佛前供品相馈送,其品或蜜供,或月饼,谓之“送供尖”。
     二月
   初二日,俗呼“龙抬头”。是日食饼、煎粉糕(俗谓“煎闷子”)。闺人禁治针黹,谓恐伤龙目也,伤之则瞽。
     三月
   初三,为“上巳”。居民多食菀豆黄,好游者则至乡村踏青,如杨柳青等处。“清明”前后,扫墓者多,车马往来,不绝于途,恒插柳枝于车棚以归。小儿则以柳枝编帽圈戴之,谣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天后宫进香者甚多。
     四月
   初八日,各寺浴佛,曰“佛会”。佞佛者,多于是日济贫放生。尚有以榆荚和糖面蒸食之,曰“榆钱糕”。又以玫瑰、藤萝等花和糖为馅,蒸饼食之,曰“玫瑰饼”、“藤萝饼”。
     五月
   初五日,为“端阳节”,又称“端午”。 家家于门前插蒲艾,贴五雷天师符,供粽子等于佛前,亦以之相馈赠。闺入皆以绫罗巧制小虎、桑椹、葫芦之类,以彩线串之,悬于钗头,或系之儿背,谓可避鬼,且不病瘟,曰“长命缕”。又以雄黄书王字于儿额,或且涂其七孔及墙壁,谓可避毒虫。居民、商店,皆盛治酒食,曰过端阳节。“夏至日”,人家多食面条,且制糖蒜,以是时蒜适成熟也。又谚称是月为“恶五月”,忌造作等事。
     六月
  初六日,妇女多沐发,谓可不腻不垢。士则晒藏书,谓可不生蛀虫。二十四日,祭关公,祀品以鸡、羊、面桃。居民之抖晒衣服,亦率于是日。入伏,有饮食期,初伏面饺,二伏面条,三伏则为饼,而佐以鸡蛋。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乡村农民,则初伏种萝卜,二伏种莱,三伏种荞麦。
     七月
  初七日,俗称牛郎会织女,闺人盛陈瓜果、酒饵,邀请女眷,作“乞巧”,曰“女儿节”。是夕,以碗水曝月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则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工之巧拙焉。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上坟者一如清明。是月蟋蟀鸣,人多养而斗之,曰“斗蛐蛐”,以之博钱。 “立秋日”, 以雨为秋涝之兆,不雨为秋晴之兆。立秋之时食瓜,谓可免腹泻,曰“咬秋”。
     八月
  初一日雨为旱兆,俗曰,“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十五日,为“中秋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俗呼兔儿爷,以泥为之,人身兔首,衣冠施彩色,其状或坐或立或担或杵),小儿买作玩具,各摊所在皆是。妇女多出游。十五夜至月圆时,设月光码(上绘太阴星像,下绘月宫及执杵作人立形之捣药玉兔像,大者三、四尺,小者尺余),供以瓜果、月饼、毛豆、鸡冠花、萝卜、荷藕,妇女向之下拜,男则否。俗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焚纸码,撤供品,即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祀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亦有留至除夕而食者。商家亦于是夜设宴,饷客同饮。
     九月
   初九日,为“重阳节”。登高作“北斗会”。居民多食羊肉火锅,又食花糕,盖以麦粉为糕,置枣、栗、糖、果于上者也。父母必迎其出嫁之女同食之,故亦曰“女儿节”。是月菊花盛开,巨室必陈花作山形,或缀成吉祥字样,招邀戚友,把酒赏菊,以不负此佳景。
     十月
   初一日,为孟冬。是日,丧家上墓,且送寒衣。寒衣者,以五色纸剪成衣裤,长不满尺,外有纸袱盛之,上书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下注后裔某某谨奉,入夜焚之,亦有焚之于墓上者。此所以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谚也。
     十一月
   十一月,通称冬月。遇“冬至日”,食馄饨,犹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