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俄罗斯新国家安全战略暗…
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
新版国家标准公共交通标…
国家是什么?
要坚决抵制“军队国家化…
我们中国学哪个国家,就…
京剧——“国粹”,还是…
房价争议:房价跌是国家…
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和平…
究竟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国…
最新热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踪:傣族织锦

时间:2009-9-8 17:43:19  来源:不详
三代人都在织锦,这让玉庄感到很欣慰。但20多岁的重孙辈们就不太愿意学了,觉得这个技艺不挣钱,又累,她们要忙着做农活或是生意,这让一心想把技艺传给重孙女们的玉庄有些生气,“可惜啊……”

  阁楼旁的一架纺线机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与一般全木制作的纺线机不同,这个纺线机的轴是用自行车的轮子代替的。它是玉庄的儿子,玉蛾甩的父亲做的,由于自行车轮直径比较大,纺线机的转速及纺线速度便提高了不少。玉庄坐在纺线机前感叹:“年轻人就是办法多啊,我们那会怎么会想到这个。”

  感情:坐在织布机前就开心

  现在,已过百岁的玉庄已经很少织布了,不过见我们来,她戴上老花镜,坚持要为我们露两手。我们唯恐老人家会摔倒,一起将她扶着坐到织布机旁。听说要拍照,老人家很高兴,还特意将自己的头发拢了拢。玉蛾甩告诉我们,奶奶对这台织布机很有感情,虽然现在因行动不便很少织布,但她特意将自己午休的床放到织布机前,每天看着女儿、孙女织,有时忍不住了就亲自上去织几下,一坐在织布机前,老人家便会特别开心。踩脚蹬,拉梭子,玉庄的动作看起来已经迟缓,但我却很感动: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傣族织锦悠久的岁月,体会到了织锦艺人的执着、坚守与快乐。在工业化的今天,正是有许许多多像玉庄这样的人,用双手为我们传承和保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百岁老人至今仍坐在纺车前做着简单的缠线工序。记者 曲鸣飞/摄

手拿年代久远的梭子的百岁老人坐在织布机前。记者 曲鸣飞/摄

    思考篇

  传统制约发展 傣锦何去何从

  傣族手工织锦技艺走过了怎样的发展脉络?其价值何在?在发展过程中,它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相关单位又会怎样保护、传承这一宝贝呢,在走访了两位艺人之后,就这些问题,记者又采访了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

  织锦一度是主业

  段其儒介绍,从有记录的资料来看,傣族织锦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那时便有傣锦向朝廷进贡的记录,体现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其实,直到现在,傣族人结婚时,都要有傣锦织的床垫,也就是最原始的“席梦思”。即使不会做的人家,也会请人织。在以前的傣族宫廷,对每个村子都有进贡的分工,如曼乱点村便是专门为宫廷织锦的村子,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傣族织锦村,被版纳州命名为傣族织锦之乡。在1994到1995年左右,由于版纳旅游的快速发展,曼乱点村一度将织锦作为主业,村里有60%的村民都在织锦,每天都闻“机杼”声。但旅游热度减退后,游客开始减少,织锦市场也开始萎缩,农业又成了曼乱点村的主业。

  市场萎缩艺人渐少

  “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段其儒感叹。但傣锦现在也面临现代纺织业的冲击,许多当地人都开始习惯买现成的纺织用品。所以,这一历史悠久的、全手工的、面临失传的傣族手工织锦就更急需保护。

  现在当地到底还有多少人会织锦?段其儒表示数字不太好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会织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也和市场的萎缩有关。市场为什么会萎缩?段其儒说关键是没有销路,受传统工艺的限制,傣锦的幅面很窄,一般只有40到60厘米,不适应现代市场及生活的需求:“简单地说,许多傣锦除了做围巾、装饰品外,很难有其他用途。拓宽市场,就要改进工艺,但如果改进,又会失去传统的韵味。”

  此外,对织锦者而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