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陈先生测与人合作
天人合一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
“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
最新热门    
 
天人合一和谐情

时间:2009-8-8 16:38:33  来源:不详
[摘要]“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很少受到人们对其地域文化内涵的关注,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扬州的张若虚必定摆脱不了江南水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正是由于江南之水的滋润,构成了《春江花月夜》和谐美的内核。
  [关键词]江南 水 和谐
  
  谁道水只能是女儿的骨肉?水也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骨肉。《春江花月夜》奉行着以和为贵的宗旨,有一颗水一样包容万物的心。水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很富有内涵的传统意象,探讨江南之水对此诗的影响,从地域的角度研究诗歌,可以为这首诗歌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扬州地处江北,但在“武德三年,唐在上元(今南京)置扬州,统领长江以南的金陵、句容、丹阳、溧水、延陵、溧阳等县”。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之句,故将扬州纳入江南地域之内。江南水乡,首要特点就是水多,江南的山水人文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张若虚,并在他的诗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水的精神和形态就成为影响张若虚的江南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也成为其诗中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本文重点考察探究江南之水对张若虚诗歌的影响。
  扬州是中国自然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其显著特点就是水多,正如杜苟鹤《送人游吴》所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夜,乡思在渔歌。’《汉书·地理志》中称为“三江五湖”之地。水乡里的一切便自然地被印上了江南之水的格调。江南自然地貌美丽幽深,山峦云雾缭绕,河湖碧波浩淼,很是适合高蹈避世的僧人和高士。而优美绝伦的山水也能让追求功名的人留恋往返,消去俗念。随缘自足,和和气气的江南之水包容了江南,造就出一个放而不荡的江南文士张若虚(吴中四世之一),产生了一篇和谐为骨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文章开篇,可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肩。诗人那豪放的身影在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身上似可想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自然而然的将我们带入人的终极意识的发问。“春江潮水连海平”,视通万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超尘脱俗。“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茫然乎置于生死之外。水的中和精神使他在精骛八极的同时,不至走得太远,艺术上将古朴苍劲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改写为刚柔并济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内容上将目光由天上转向人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写起了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无意而又必然地实现了大气磅礴的宇宙意识与深婉的相思之情的和谐统一。
  所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有一泻千里之势,“海上明月共潮生”复有冉冉之态。
  所以,张若虚在春江花月的晚上,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回忆起江南的美景时写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偶到江南做客的白居易尚且忍不住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生于扬州长于扬州的张若虚,又岂能不在诗中为水摹形绘色?(胡小石先生考察生平仕历与交往之情况。其一生游历地域甚为有限。除今山东兖州外,大多未出吴越之地。见《胡小石论文集》中的《张若虚事迹考略》。)由于水的和谐本质的规定,他笔下的水既千姿百态又浑然一体而不相冲突。物我两忘的诗人,水汽笼罩之下的诗文,恍恍然也衣袂飘飘凌空飞举了。
  在“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江南,如何少得了水呢?张若虚今存诗仅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更是描写水的佳作。全诗中,有12处写到“江”字,3处写到“海”字。
  同样的水,其态不同,其情有别。“春江潮水连海平”,“江天一色无纤尘”,皆为静态,或状气势,或摹空灵。动态亦活泼可爱。“海上明月共潮生”,生机勃勃:“滟滟随波千万里”,姗姗可爱:“鱼龙潜跃水成纹”,含蓄有闺秀之气质。江南之水以“连海平”的生意拉开序幕,“满江树”在落月的注视下情意绵绵的收束全篇。在春、江、花、月、夜这五者中,江水贯穿始终,将那大珠小珠缀成精致的项链。
  北方水的典型代表怕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水是刚的、冷的、干脆的。都是写海水,曹操笔下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壮观是无可置疑的。却被涂上了冷冷的色彩。相形之下,张若虚诗中的江南之水是柔的、暖的、缠绵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水是春天的,伴潮而生的还有明月。一片春暖花开,欣欣向荣的生气。这悲凉与希望,秋与春的对比,更让人感到江南之水的亲切可爱。

  同是写江南之水吧,其他诗人笔下的水是平面的,如“青山隐隐水迢迢”,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只是侧重于一个方面。张若虚则不然,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这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他眼里都美不胜收。并没有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的偏心眼儿,给人一种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浑融之美。不仅将水的音容笑貌融为一体,这水和春、花、月、夜也不分彼此的统一起来了。正如此。才造就了《春江花月夜》这位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大美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触目所见之水,孕育了张若虚的水样情怀。《春江花月夜》以水的绸缪婉转之姿为形,以水的冲淡中和为神,于是,读诗的时候,耳边就有了剪不断的水声。这水色,不过是诗人请我们喝功夫茶的引子,更耐人寻味的乃是那水中之情。
  “江流宛转绕芳句”,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感。“但见长江送流水”,想望眼欲穿之容。“江水流春去欲尽”,欲尽不尽,现绸缪宛转之姿。“碣石潇湘无限路”,恍惚中听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叹息。“落月摇情满江树”,天上地下,无一不是万古之真情。这情,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豁达: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缠绵。如水之刚柔两面。“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也多少有些柔柔的色彩,很难将它与“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天上之水联系起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人生。他面对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他有了一种“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达观。“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这里虽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却没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痛,也没 有“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举动。
  《春江花月夜》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是该诗的第二部分。张若虚的另一首诗《代答闺梦还》也是写相思的,我们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相思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一从“应照离人妆镜台”暗示,一是“闺梦”,都和梦有关,“昨夜闲潭梦落花”,且相思寄不到,在《春江花月夜》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都道是鱼雁传书,怎奈鱼雁不现。《代答闺梦还》梦还为何,因“梦魂何处入”故也,不得八方归也。她们的相思可说是极其含蓄缠绵。设若二诗单单是讲未了之情,则不能显出张若虚之过人之处。寂寞谁没有?和谐者少。相思又岂少,只叹信心希望难多。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半时,“桃红复含夜雨,柳绿更带春烟”,景正佳也。“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莺啼燕语,桃李争春,急管繁弦。极热闹也。烟柳繁华处,思妇独坐也。寂寞与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犹如盘马弯弓至最后一刻,屏气凝神,看箭直;中而上“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他”兴许是在路上吧!且下行舟,盼归与思归是和谐的。他若行商,这儿没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埋怨,他在关塞,这儿没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伤感。“小家”与“大家”是和谐的,夫妇有情有义,国家繁荣昌盛,送夫出发的时候不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的惨烈,而是“语已多,情未了,回首又重道”的叮咛。所以。尽管“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她”在家耐心的等待。对“她”的信任,“他”走的放心:对“他”的信赖,“她”等的安心。所以,这寂寞也就成了春天的一景,寂寞,便也和谐。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评曰:“此将春江花月夜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个‘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此言甚当。“这里的‘情’的确像是从浪漫美学所说的瞬间体验中得来。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宇宙空间。”永恒凝聚为一个美丽的瞬间,瞬间赖此文以永恒,此瞬间为古往今来者所共有,二者取得诗意的和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无边的月色里,被摇落的情不止满了江树,也满了相思的人的心哪。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