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重庆洋人街建性公园被指…
地震救灾退伍战士在重庆…
重庆为何能率先替拼车正…
重庆,电子报税,黑
重庆拆除“性公园”彰显…
注意!中国房地产进入“…
下半年重庆房价将猛涨
国共两党领导重庆抗日文…
最新热门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

时间:2009-8-8 16:38:57  来源:不详
式,对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进行研究。
  重庆文理学院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题《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牟延林教授领衔的科研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理论研究”成功申报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课题,“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功申报重庆市教委教改重大项目。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有着对重庆和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厚重积淀,近年来从区域民族文化的学科导向上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探讨和保护实践工作。学院除了在本学科内部的文化资源整合,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逐步纳入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学院充分利用人类学、民俗学的学科优势和田野工作的优势,以行动和实践的方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如在推进校地合作的文化模式中,对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细致的资源普查和特色的深度保护。这种保护实践完善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资料搜集和档案整理,记录了传承人的口传和口述信息,为推动重庆市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方式,并正在以此方式推动和其他区县的合作。
  4、创造性运用网络资源,成立全国首个虚拟博物馆
  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当日,“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首个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
  虚拟博物馆实际是一个网站,首页上有全市40个区县名称,点击进入后可看到不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和图片,如彭水的鞍子苗歌、开县的巫舞、秀山的阳戏、梁平抬儿调等等。虚拟博物馆收集了重庆市首批6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存储及对遗产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法规仍不健全。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部分区县、特别是贫困区县,因经费不足,无法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共有13个国家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按照5年保护规划,每个项目每年需投入保护经费30~40万元,13个项目每年共需保护经费390~420万元。而重庆市2006年所投入的保护工作费用仅为100万元。由于资金缺乏,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境困难,不仅经济效益难以体现,社会公益性作用的发挥也成问题。
  以川剧为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各方重视程度也比较高,却也因经济负担沉重而发展困难。目前重庆市各区县除万州区以外的川剧团均已倒闭。川剧的公益性演出只靠申报项目争取政府补贴。据重庆市川剧院反映,川剧演出补助每场在500元左右,这对于动辄上场几十人的川剧来说,还不够支付演员工资和服装、道具运费以及场地租金。剧院400多人中仅有约50人可上台演出,大部分在40岁以上,演员平均工资1000元,退休老艺人每月仅几百元,生活很困难,没有心思教弟子,很多传人迫于现实的生活问题的压迫而改行。这对于靠“人带人、手把手”传承的川剧是致命的。传人较多、颇受重视的川剧现状尚且如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可想而知。
  另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还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去年重庆市刚启动了立法调研工作,但具体的地方法规没有出台。没有法律依据,就无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严重,面临传承危机。尽管有了政府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免受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冲击。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03年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目前重庆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渐渐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逐步走向消亡的困境。
  如土家语,在重庆土家族中已基本消失,只是个别地区零星的个别人还能讲一点,青少年也不愿再学习土家语。著名的酉阳龚滩吊脚楼群,因为乌江电站的修建面临整体搬迁。这必定是难以做到“修旧如旧”的。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天堑变通途”,昔日的千古绝唱川江号子将永远失去其急流险滩这一存在基础。所以,川江号子已成为真正的绝唱了,如不加紧保护和传承,它不久必将消亡。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传承危机,传人断层、后继无人,有的项目甚至已经到了“人亡艺亡”的地步。渝中区的刺绣、刺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政府和社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手艺基本得到了继承。但是川江号子、龙舞、摆手舞、折扇等,都面临失传的境地。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的魏显德,是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他是当地唯一在世的“千则以上故事大王”,现已年近90岁,耳朵不灵,说话困难,已经多年不能讲故事了,更无法授徒。走马镇其他几位故事家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目前重庆的川江号子代表人物之一的陶鹏已经75岁,另一位陈帮贵90多岁。受现实所迫,陈帮贵唯一的徒弟曹光裕已改行到一家“交通通讯公司”上班。曹光裕介绍,他靠演唱川江号子一年仅收入几百元,无法维持生活,更没有条件教徒弟,改行是迫不得已。潜心于手艺几十年且技术精湛的荣昌纸扇艺人陈子福,眼下也没有一个学生上门拜师学艺,他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延续依托传承人的口传、身授。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断脉,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沉重的打击。
  
  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在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历史回顾、问题总结之后,笔者认为今后重庆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注意采用以下对策:
  
  (一)提高意识,加大投入
  保护和传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传承中华文明、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做好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抵制西方文化侵入和现代工业文明同化的有力举措,也是对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具体化措施。
  为提高各界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要在全市造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保护的共识。大力宣传保护民族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对增强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后人、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和重庆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鉴于资金缺口的问题,可以建立政府、民间公益性投入相互补的保护机制。这也是遵循了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一方面,政府要保证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投入,建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同时,注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政府纯粹从保护目的出发的投入和民间公益性的投入二者相结合,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完全的科学,并同时使开发也成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
  
  (二)加快立法,健全机制
  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目前重庆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工作仍处于立法阶段,需要加快进程,尽快出台《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早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条例》出台后,要充分发挥其在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的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制度可以借鉴日本在此方面的经验,建立健全对文化遗产的认定、登录、选定、保护的相关可操作的制度。
  建立健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市文化工作会议讨论重要内容,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完善市、县、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级投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相关的9个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实行责任制,签订各级保护项目的目标责任书,并建立激励机制,奖励保护工作做得好的区县。
  
  (三)继续普查,及时抢救
  民间文化资源普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基础性工作。重庆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把握整体情况。这既是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手段,也是做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的基础。重庆市要继续做好全市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特别是对一些由于过去意识落后或和交通闭塞等因素而没有实施调查整理的地方,要开展突破性的发掘。
  在彻底摸清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名录。而且,要对那些独一无二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且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但濒于灭绝或失传的类别和项目,予以重点保护和优先发掘,运用传统的文字记录和现代影视的方式使之如实被保护下来,以便将来进一步传承、开发。
  另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遗产本身,还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的延续依托传承人的口传、身授。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目前重庆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市要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只有传承人的待遇得到了保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四)加强合作,深入研究
  重庆市要整合社会各级的力量,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能够深入进行。需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凸显研究。一是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间的合作,包括局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各区县、乡镇的配合,以及县文化馆、电视台、图书馆、文管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作的协同。二是继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实施研究和传播。
  如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可以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纳入教学内容,把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可以强化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此外,学校也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机构。例如可以设立重庆川剧学校,培养重庆川剧的接班人。
  在前期初步实施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与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上多出成果、多出精品。此外,还要将这种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吸纳更多的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鼓励有关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性及应用性研究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