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俄老工人当场提议工厂国…
东北方摆放鱼缸、喷泉等…
对东北二人转的重新认识
论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中的…
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
最新热门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

时间:2009-8-8 16:38:57  来源:不详
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 一个文化问题。从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审视,东北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然而,又由于这种文 化存在种种缺陷,造成东北经济上的落后。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的文化观念,大力 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维、新理念,这也是振兴东北经济的关键。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又一次新的伟 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老工业地区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 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东北的落后表面是经济上的落后,探究其深层原因, 则是思想观念上尤其是文化上的落后。作为东北老工业地区的第二次创业,需要一种新的创 业精神。而打造这种新的创业精神,就必须对东北文化进行历史审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 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精神。 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文化问题。
  
  一、东北文化的历史审视及特征
  
  所谓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的 复合体系[1]。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文化是对外部世界的思维肯定形式,它在一定的 地域环境中创造、积累、发展,逐渐稳定,形成特定的地域“文化模式”[2]。地域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规范化、制 度化、合法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和摒弃。文化的 这种整合就逐渐形成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它通过社会化过程将人的意识显现并稳定下来。 通常特定的文化模式必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是人 的价值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与压抑。
  具体到东北文化,其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上古时期,殷商民族和东夷 文化就起源于东北的辽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东北民族曾先后六次南下中原,影响并统治 中国长达1400余年,东北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强盛,做出 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工业基地采取了重点建设的发展方针,将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 加速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东北成为全国的钢铁、煤炭、石油、动力、机械、精密仪器、运 输工具、林业、粮食和铁路运输中心,工业产值、比重均占全国的50%以上。东北地区在矿 产资源、工业、农业、林业、交通、文化、城市化以及生活水平诸方面,都位居全国前列, 一度成为除上海、北京外,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为新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东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 进作用,其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的多元性。东北是一个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地域。从民族构成上看,东北是一个多 民族的聚居区,多民族文化构成了东北文化的主体。同时,近代中原移民对东北区域文化有 很大影响。历史上东北移民主要指关内移民,在诸多的关内移民中,山东、河北、河南三省 最多,清代时三省移民就达1000万人,其中仅山东一省占70%~80%[3]。大规模 移民的到来,不仅能保证东北人口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技术 以及比较活跃的思想。除此之外,殖民统治的日本文化和沙俄文化,也在东北文化圈中得到融 合。从生产方式上看,东北地区渔猎、游牧、农业经济长期并存,三种文化类型相互交织, 彼此交融,长期并存,共同发展。东北地域文化所呈现出的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是东北经 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开发并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 文化上的重感性。性格上,东北先人与其他边民和少数民族一样,具有热情豪爽、勇 猛剽悍、心胸广阔的秉性。东北人热情、坦率、实在,朴实、善良、大方,直言、豪爽、仗义 ,富有人情味儿。劳动方式上,由于东北有茂盛的森林,广袤的平原,丰 富的矿产,大自然给予东北人以慷慨的赏赐,加之东北地广人稀,使东北人不必像中原、江南 等地的农民由于地少人稠而精耕细作,加之东北特有的生产方式,如采矿、淘金、放牧、挖 参等,这些也构成了东北人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的文化性格。除此,闯关东人群的家族 性和同乡性也共同构成了东北的感性文化。东北的这种感性文化特质构成了人际交往的 重要因素之一。
  
  二、阻碍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分析
  
  东北特色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东北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东北非但没有完 成社会转型的任务,反而使自己陷入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尴尬境地,出现了东北地 区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陷入困境,东北三省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东北重工业、国有企业被市 场淘汰的“东北现象”,以及东北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后来的难 出山海关,农民增产不增收,“三农”问题极为突出的“新东北现象”[4]。
  若抛开客观因素而究其主观原因,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瓶颈应该是东北的文化问题,这一问 题的深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类文化 活动的影响也就具有独特性,从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东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长 期处于资源型的农业社会,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最终目的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是其主 要生产方式;加之寒冷、漫长的冬季,不利于农耕经济的生产,使东北人形成了长达四个月无 所事事的“猫冬”的习惯,这些因素使得东北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和浓厚的小农意 识。这些观念和意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限制着人们的行动,导致人们的眼界狭窄、思想保守 、信 息闭塞。对新事物、新观念反应迟钝,接受缓慢,进而养成了不愿冒风险、不愿吃苦的懒惰习 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进取精神和挑战意识,因而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进步。
  
  2.东北的人文性格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重感性,这种特点往往既是优点同时又是缺点。一方面东北人重 感情、讲义气,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好冲动,易感情用事;一方面东北人具有实干 精神,另一方面却往往缺少反思意识。这种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特征,造成东北文化往往缺少 来自主体意识的理性思考,缺少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这就决定了东北人更易于接受浅层的 、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而对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相对不敏感,势必造成服从心理和 依赖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上的缺陷,才能焕发出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创 新精神,才能形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3.计划经济体制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解放后,初步建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经济结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基本消灭了私营工商业,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 民所有制经济,从而在单一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硬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下 ,东北国有企业不仅作为经济主体而存在,更作为负载着各种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而存在。 经济模式的计划性与行政权力的集中性的相互支持,使得东北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具有 极大的稳定性与封闭性。与此同时,它所塑造的文化模式与社会行动图式也必然是单一性和 依附性的。受其影响,东北人的服从心理、依附意识较强,而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业意识 、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都相对较弱,靠资源、靠政府、靠单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 这种习惯于被支配的文化模式下所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制约了人们内在的主动求变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加之东北人重人情、重关系而忽视法律规则,因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过程中,东北人缺乏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 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创新思考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对经济也起着巨大的反作 用。如果没有文化的推动和维护,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 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 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 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5]。因此,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就需要进行 文化模式的创新,而东北地区文化模式的创新即是建立一种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 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新文化模式的构建,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 意识为导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科学的人才机制;创建生态文化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弘扬民族精神,开放全球化视野。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计划经济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意识为导向。思想解放是推 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解放思想的核心和关键是更新观念。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了现代市场经济,进行了各方面 的改革和创新。同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仍要以市场意识为导向,冲破计划经济 意识的束缚,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商品意识。同时还要在市场意识的指导下,大 胆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速产业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我们应当将东北文化的发展置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转变政府的管 理观念入手,根据当代社会活动节奏的加速化、活动方式的信息化、活动群体的全球化,大 力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发掘东北文化素质的优势,创 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探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经济文化新思路。
  其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建科学的人才机制。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是人 的创造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东北能不能振兴,关键在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关键又在科学 技术,科学技术关键在人。”人才问题是东北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人的创造力潜能发挥得是 否充分与文化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文化环境对于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 创造力,促进创新成果的生成与转换,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发大东北的今天,政府、 企业等用人单位应加大教育投入,开放人才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东北的人才潜力十 分巨大,因此营造一个能够激励人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创建科学的人才 机制,对于东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振兴东北老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