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自立的资本(二十)
自立的资本(二十一)
自立的资本(二十二)
自立的资本(二十三)
二十四山五行
二十四节气表
最新热门    
 
谈二十世纪初我国几位著名女性油画家

时间:2009-8-8 16:39:47  来源:不详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欧绘画的逐渐东来,中国的美术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绘画史也从此进入了新的时代。一方面,传统中国画在西洋画进入中国并与之共存的状态下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绘画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引进了油画、水彩画和素描等西欧画种。这一时期有不少青年美术家,不辞辛苦,远渡重洋,留学欧美、日本,归国后,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美术院校,培养西画家,使西洋油画在中国从此生根发芽。 
新时代的来临,让中国的女性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甚至有了名正言顺画画的机会。民国初年派往国外的留洋学生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女生,但她们归来后的遭遇多少让人有些惋惜,有的英年早逝,有的画作不多,能留在20世纪前半期美术史中女画家的作品寥寥无几。但也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女画家和她们的作品却大大的丰富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种类和形式,也从此奠定了女性油画家在中国油画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介绍五位女性艺术家,她们丝毫不亚于同代男性艺术家的才华及其历史贡献。 
一. 举办画展次数最多的女画家——方君壁 
方君壁(1898—1986),出生于福州。幼年随家人赴法,先入朱里安美术学院,后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女学生。1924年她的作品入选巴黎沙龙展,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并从此开始了她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 
由于家境优越,方君壁留洋求学较早,因此她的艺术生涯与中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并未发生多少关联。1925年她曾回国执教,但一年后又重返法国,再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在勃纳尔画室继续学习了两年。1936年方君壁再次回国,除专门从事油画创作外,还潜心研修国画,在艺术实践中,与徐悲鸿、林风眠一样较早地探索着中西方艺术融合的道路,尝试着将西画的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中来,以改正中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之处,可见其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在历史上同期画家中,方君壁的画展次数是最多的。她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英国、法国、巴西、阿根廷和日本均举办过画展。1974年,为了表达对这位将自己一身都奉献给艺术事业的名门后裔的尊敬,巴黎东方艺术馆专为她举行了“方君壁从艺六十年回顾展”,可见其巨大的艺术成就。 
1949年在其丈夫被国民党误杀后,方君壁再次离开了祖国,远走海外,最后定居美国,一身作画,直至终老。 
二. 天妒英才——蔡威廉 
蔡威廉(1904—1940)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之女,1915年(其时九岁)第一次随父母赴欧,后又二次赴欧,毕业于法国国立里昂美术学院,1928年回国后被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林风眠聘为西画系教授。她的肖像画在1929年第一界全国美术展览中就“一鸣惊人”。在她的执教的时间内,经常亲自给同学们做示范,很受同学们尊敬和爱戴,为我国西画家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出名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 
蔡威廉与杭州国立艺术院理论教授林文铮的结合是当年中国文化界的一段佳话。可惜在云南分娩时因感染褥热,不幸早逝。她的一位朋友在她一九三九年去世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真正在那里为艺术而致力,用勤苦与自己斗争,改正弱点,发现新天地,如蔡威廉女士那么为人,实在不多,末了却被穷病打倒,终于死去,想起来未免令人痛苦寒心”。由于离世较早,蔡威廉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中巨幅肖像《秋瑾就义图》是我国画史上第一幅描绘女性英雄秋瑾的画作,也表现了一个女性画家对作为民族英雄的“女人”价值的张扬。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肖像画《孙中山肖像》、《建筑师刘既漂》、《林文铮肖像》等。 
蔡威廉的画风简练概括、有欧洲现代主义早期的风格,同时受后印象主义,尤其是塞尚画风的影响较大,用笔大胆,造型简练概括,具有雕塑感。蔡威廉对反映和表现女性题材有强烈的自觉意识,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三. 大家闺秀——关紫兰 
关紫兰(1903—1986),广东南海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老师是上海早期油画家陈抱一。关紫兰是中国较早接受野兽派影响的职业油画家,是近代的浪漫派。毕业后随即留学日本,对野兽派绘画理解颇深。她的作品秀美华丽、用笔豪放,时时透露出坚强与宏伟,极具现代主义倾向,深受日本油画界器重,被海外油画界称为“中国闺秀女油画家”。 
1929年她的作品《少女》显示出她在艺术上的大胆追求。画面构图稳中有动,线条和色彩组合活泼,人物形象简练,用笔老到,色块明亮、果断、鲜艳,确实与当时中国大部分油画家的“写意性写实油画”有很大差别。这种油画常常色彩灰暗或一片暗褐色,被称作“酱油调子”,尤其是在油画的绘画性、色彩和表层肌理及用笔上与先进技法有一定差距。后来成为美术评论家的金冶当时就评论道:“富有色彩而不辨轮廓,完全用自觉去表现图像,所以在关女士的画风中只有一种很简单的形式,就是幽秀华丽、大方新鲜,她的用笔奇特的很,是近代的浪漫派,实在的内容,离我们目下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可她是远处的一盏明灯”。她的另一幅作品《 执扇少女》与之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画面少女端庄淑慧、从容恬静,目如秋水,唇似樱桃,手中素洁的折扇映衬着纯净与典雅;画面构图饱满大气,线条圆润简约、洒脱飘逸,丰富强烈的色彩对比在微妙的纯度调和里趋于协调,浓郁中不失沉稳;背景富有时代气息的装饰布纹图案,点缀着少女如画如梦的流金岁月。20世纪40年代陈瑞林在《当代中国油画》中也曾评论道:“她确有像宝石一样晶莹玉润的色彩,有像天鹅绒一样温馨的画面,有小鸟一样活泼的笔触,可是男性特有的紧张与宏伟的构成,在她的画面中已经老早就有了,看她最近的作品,风景和几张花,显然的,她已经放弃了变形、夸张而转入写实的手法中去,有这种写实绝不是庸俗的、皮相的,而是表现的、单纯的、洗练的写实”。 
可惜,她的画也留存不多, 但从她有限的画作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相比于中国早期其他的油画家,其人物作品用笔格外简约肯定,把握人物神情极具敏锐。三十年代人物作品尚以清幽华丽的气质见胜,到四十年代,人物画中更见秋水伊人的高华沉静。 
关紫兰不仅是上世纪女性画家的代表人物,在近百年新绘画运动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四. 前卫女性——丘堤 
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生于商人家庭。她在少女时代就凸显出不一般的个性和见识,年少在福州女子师范读书时就已显出新女性特点,带头剪短发,并利用暑期挨家挨户动员家庭主妇学习文化,组织补习班。1928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西洋画系学习毕业后随哥哥去了日本继续进修美术,受印象主义影响较深。 
她的丈夫庞薰琴也是中国早期的油画家,与另一位画家、雕塑家王济远于1932年成立画室 “决澜社”。1933年10月,当“决澜社”举办第二次画展时,丘堤的作品《花》获得“决澜社奖”,这是决澜社四次画展中惟一的一次颁奖活动,并请了当时文教界的名人颁奖。此次获奖使丘堤名声大振,但也有一些争议,这要从这副画的画面说起:平涂的背景前,一块浅色的方块,象征桌面,上搁一块蜡染绣布,也是完全的平面化。画上的一盆植物,叶子是红的,花是绿的。于是便引来了一些人的不满,认为红叶绿花违反了自然界的规律。其实,丘堤这件作品,无论是画面的构成、用意、色彩,都非常成熟和老练。她的构图在对称性中求得微妙的不均衡,背景的平涂和主要物体的有笔触的肌理化处理,显然是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处理手法和蜡染花布的民间趣味,再加上植物和背景的关系,这一切便不落痕迹地、简洁又富有意味地勾画出这幅画的时代气息。此外,这幅画也显出了画家创作的天赋,这种天赋就在于能将各种不相同的事物,无论是技法还是观念,都有分寸地融为一体,各部分的比例,无论是点、线、面,色彩,还是各种意象趣味,都能如此浑为一体,不多不少地组成一幅简洁的好画。丘堤的油画对物体与空间、空气的暧昧关系,为中国女性油画家所仅见。 
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也留存较少,大量作品在抗战和文革时期遭浩劫被毁,仅剩二十多件,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天才画家而言,数十件作品已完全可以让我们看出她艺术的光芒。 
五. 传奇女性——潘玉良 
在中国早期的女油画家中,潘玉良(1895-1977)的画留存最多,主要作品有2000多件,如加上各种速写和草稿,其作品可达4000多件。潘玉良原名张玉良,自幼父母双亡,一度被迫堕入青楼,18岁从良。后在陈独秀、刘海粟的鼓励下,开始学画,并在1918年以较高的分数被上海美专录取。1921年,她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毕业后又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与徐悲鸿共同受教于法国学院派画家西蒙、达仰教授。1925年完成学业后又在罗马国立艺术学院学了一年绘画和两年雕塑。在她求学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军阀混战,留学生的公费资助常常得不到,而她又是个好强的人,不愿开口借钱,以至于营养不良,差点双目失明,由此可见她性格的坚强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国内外艺术界对潘玉良的艺术均有很高的评价,在1929年回国后一段时期里,她的油画充溢着活力,色彩浓艳厚重,用笔大胆泼辣,被人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 她的早期作品《春之歌》就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出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仰卧女人体》则造型简洁,意境甜美沉静。1940年的《自画像》,画面色彩明亮,黄绿的背景和从左边伸入画中的盛开的红色大花形成对比,画中人穿着中国旗袍,微斜着头,眼神优雅却略带忧郁。作此画时她正是带着一种悲痛绝望的心情离开祖国不久,可以看出画中寄寓了她对亲人的淡淡思念和一种无奈的孤单。除了自画像她还喜好静物,并将静物创作与回忆相结合。从《白菊花与线装书》中一再出现的菊花、丁香、月季,还有扑克、线装书和烟斗等,可以看出这都是她对旧生活的回忆。从她留下的文章中我们知道,她将菊花,尤其是白菊赋予特殊的人格意义,常将其比喻自己的清白和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志向。对生活细节的回味和随之起伏变化着的心情思绪,表达出潘玉良作为一名特殊的女性,对其人生况味的表达。 
后来,她又将中国画的线条融入油画,赋予作品以东方神韵。当时专门研究中国现代艺术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迈克•苏立文认为:“潘玉良是当代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少数中国画家的一位杰出的代表”。除此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作为一名女性画家对女性身体和心境的表现,而她所掌握的印象派技法和传统中国画线描画法,都为她的女性情怀和女性感受服务。潘玉良画的大量女人体,其中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充当模特。最有特点的是用线描构成的人体画,在《观猫女人体》,《披花巾女人体》和《女人体》中,潘玉良先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素静的女裸体,然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