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
《西风》:“论语派”后…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
最新热门    
 
《西厢记》剧本的继承和出新(上)

时间:2009-8-8 16:41:17  来源:不详
佳期

拷红

常红

拷红

佳期

通过这张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整理改编本在结构调整上的一些特点,总的看是,将其矛盾冲突重新加以组织,缩长为短,删繁就简,以一个晚会的容量终其全篇。通过“摘锦”使案头文学能在舞台上活起来,也就是适合二、三小时演出的容量,深得串珠集萃之妙。他们的具体作法有:

   (1)、删繁就简,存菁去芜。

在情节、场次的安排上进行大胆的取舍,保留了《惊艳》、《联吟》、《寺惊》、《赖婚》、《闹简》、《赖简》、《佳期》、《抹红》、《长亭送别》等重要场次,这些折子多是历代所经常演出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这些精彩的片断,正是那“有惊人之笔,有号召力有吸引观众愿意一看再看的地方”――“戏核”。(《肖长华戏曲谈丛》)从《王西厢》全剧情节发展来看,原来的六次波澜,除把“争婚”部分去掉外,基本上都保留了。这就使剧情更加完整、紧凑了。这样的作法,既可以保持情节的完整(这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又可以突出表演上的完美(也是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另外,多数本子都删掉了第五本,舍弃了大团圆结局;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枝蔓,如《闹斋》、《解围》等。《西厢记》这出戏的矛盾真正展开是从“赖婚”开始的,而“赖婚”前安排了“惊艳”“借厢”“联吟”“闹斋”“寺惊”“请宴”等那么多场戏,有些都是一般的过程。所以就矛盾冲突而言,此段莺莺、张生只不过是心心相印罢了,接触较少,并且也没有老夫人提出婚姻不能自主问题,老夫人“治家严谨”也无可非议。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可行的。我们知道《王西厢》是个大部头的元杂剧剧本(五本二十折),结构宏伟,头绪繁多,因要叙述—个完整的故事,就免不了有许多叙述情节、过场戏,不重要场次等,这就为“摘锦”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多数观众对崔张爱情故事比较熟悉了,再过多的按情节发展顺序来详写剧本,对这部分观众来说就成了累赘了。从戏曲观众的欣赏要求看,这部分观众更多的是要欣赏演员的技艺和表演艺术的。他们要求情节单一些,感情更丰富些,加大单元内感情的信息量,使舞台节奏和剧情发展节奏和谐统一起来,这缩长为短的想法大家都是一致的。看来观众的需要和剧本的可能,均为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方便条件。

(2)、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为把莺莺作为第一主人公来写,《田西厢》一方面增加了《教弟》、《逐婚》、《抗命》、《并骑》等场,使莺莺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感人;另一方面为莺莺增加唱段,如《王西厢》第一本共四折全是张生唱的。经改编后,在这前四场戏里,为莺莺增加了七段唱词。在全剧中她共有三十段唱词,而红娘只有十九段,张生只有十三段了。《马西厢》中崔莺莺唱三十个曲牌,红娘唱十六个曲牌,张生唱十三个曲牌。越剧《西厢》中崔莺莺唱四十三个段子,红娘唱二十三个段子,张生唱十七个段子。

(3)、戏剧冲突随人转移,结构出独具新姿的戏来。

各个时代的作家根据自己对人物新的认识和评价,为开掘出新的思想意义而把红娘与老夫人这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让红娘成为主要人物,如荀慧生的《红娘》、常香玉的《拷红》等,这些改编本的结构法,是以“戏核”――《拷红》为中心,在前加“寄方”、“佳期”;在后填“长亭送别”,使剧情发展有头有尾,情节比较完整。像荀慧生的《红娘》甚至从《惊艳》写起,将崔、张爱情故事的始末缘由都概述一遍,但它要比一般的本子简单的多。从文字字数来说,要比一般剧本减少一半左右,因为它的着眼点是刻画红娘这个人物。所以其他情节就比较单一了。有人说《红娘》(包括《拷红》)无论如何是改动的太多了。他塑造的不是王实甫笔下的红娘,无非是利用这样一个情节,写这样一个戏,演这样一个人罢了。这话说的是有道理的。按“百花齐放”方针来衡量,从“多样化”角度来看,整理改编出《红娘》、《拷红》这样的剧本来,并不是一件什么坏事,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创造吗!更何况它已经过几百年的考验,在戏剧舞台上早已被观众所承认,约定俗成了,并且是喜欢看,喜欢听的。我们认为像《红娘》、《拷红》这样的戏自有其特点:首先,它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它更多地凝结了历代艺人的心血,它是在观众一方面喜欢追求故事性和一方面喜欢追求技艺性这组矛盾中间而形成的。作为中国戏曲特性来说,就观众欣赏心理而言,光靠情节取胜,用故事来吸引人,这个层次是比较低的,正如俗话所说:“行家听门道,力巴看热闹”。而像这样的折子戏或由折子戏扩开发展起来的整本戏,往往是沉淀着戏曲艺术家们的丰富表演艺术的。其次,像《拷红》这样的折子戏往往是重点场子,是矛盾冲突最复杂、最有光彩的场子。有人说《拷红》是全剧的高潮,正是这个道理。在这样一些场子里,许多折子戏是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经验的,是耐人寻味的。再次,由于折子戏具有演出价值,所以才使优秀之作得以流传,永葆艺术生命。就《西厢记》而言,七百多年能在舞台上得以保存,恐怕靠的就是折子戏,如果没有折子戏的经常演出,恐怕很难再看到这些作品了。同时这些演出往往又是对原作的发展充实,有的改变了原作的倾向,更多地体现出观众和剧作家的好恶。这样的折子一旦脱胎出来,就很难重新再纳入原作中去了,有的即使纳进去也可能成为节外生枝。它已不再是原戏的一部分,而是独立成章了。因为独立后,它已有自己的品格了。正如人们对荀慧生称他为“老红娘”,对常香玉称她为“红娘”等一样,剧目和演员连在一起,和流派相结合了。

二、对《王西厢》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提高深化。


《王西厢》所提供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看法不大一致,有的说它是反对门阀观念;有的说它是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各说各的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呢?这大概和张生这个人物的身世有关系。《王西厢》中张生的身世是“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礼部尚书这个官职不低了。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而郑恒“乃郑尚书之子”,这说明他俩的身世是一样的。那张生与莺莺是同族。这就不存在门第之差了。那老夫人“赖婚”的主要理由当是先相国的遗言“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