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
最新热门    
 
“团圆”“私奔”“惜别”——《西厢记》结尾之探讨

时间:2009-8-8 16:41:18  来源:不详

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故事,在王实甫作《西厢记》之前就已经流传五百多年。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所描写的是张生与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其主题是维护封建礼教,有严重缺陷。到金章宗时,董解元又写成了诸官调《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他对于《莺莺传》的主题、情节、人物,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突出歌颂了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进行斗争的反封建主题,并把莺莺的悲剧性结局改成大团圆喜剧结尾。写张生和莺莺私奔,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王实甫的元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王西厢》),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其动机十分明确,对《莺莺传》的“始乱终弃”的浪子行径和“善补过”的伪饰是十分不满的;而对《董西厢》的反封建礼教、歌颂爱情婚姻自由则是倍加赞赏。就故事情节而言,《长亭送别》以前的故事二者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董西厢》写张生中探花后,郑恒向崔老夫人诬称张生别娶。张生连夜到白马将军杜确处;郑恒后到,又向杜将军诬称张生拐带莺莺私奔。杜确要把郑恒赶出衙门,郑羞愧,投阶而死,张崔团圆,还都上任。结尾是私奔——团圆。《王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可成婚。后面也写郑恒向老夫人诬告;张生回来后,当面说穿了郑恒;红娘与郑恒理论;杜确来主持婚礼,郑恒撞树自杀,崔张团圆。结尾是大团圆。《王西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生活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并明确指出:“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进步的婚姻准则。王实甫把说唱艺术改变成为立体的舞台艺术,通过戏曲形式扩大了张生、莺莺爱情故事的影响,使之成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蜚声艺苑的伟大名著。并且传至国外,译成法、英、日等多种文字,得到了世界许多读者的赞赏。

    由于剧中崔莺莺、张生、红娘的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又富有较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受元杂剧体制的限制,不便于上演,故从元代以来,历代都有人据此而仿作、续作、改编,如元人白朴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德辉的《邹梅香翰林风月》,情节关目基本是蹈袭《王西厢》的。明代出现许多续作,如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周鲁公的《锦西厢》,汤世莹的《后西厢》等,大都没什么价值,谈什么“果报昭彰”,不过是狗尾续貂,断鹤续凫。其结尾归纳起来不外:张生荣、莺莺华、红娘嫁、郑恒死,大团圆而已。“意在惩淫、劝善。”(焦循《剧说》)可以说,这类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都远逊于《王西厢》。据统计明至清末改编《西厢记》的共有27家之多,其中以李日华改编的《西厢记》(亦称《南西厢》)影响为最广,不仅保留了《王西厢》)一些进步思想,而且情节与《王西厢》基本相同,并将北曲翻为南曲,由于它很适宜于昆山腔的演出,所以解放前舞台上的演出本多是以《南西厢》为底本改编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越剧演员徐玉兰《写在重演(西厢记)的时候》一文中说:“解放前舞台上出现的《西厢记》很难找出一个真能体现王实甫原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相反的大都是歪曲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以及艺术风格,把它搞得乌烟瘴气,庸俗不堪。”评说很有代表性、概括性。解放后,全国各大剧种及大部分地方戏,如京戏、昆曲、越剧、豫剧、川剧、评剧、秦腔、赣剧、琼剧、曲剧等,都有《西厢记》的改编本,尤以五、六十年代为最多。近几年又出现电视连续剧《西厢记》、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西厢记》、台湾与大陆首次联合演出大型歌剧《西厢记》、台湾姚一苇话剧《西厢记》等。可以说这一题材是倍受青睐的。对于这一古典名著竞相改编之“热”达到了顶峰。而在这诸多的整理改编本中,我们认为尤以田汉改编的16场京剧《西厢记》(1956年本,以下简称《田西厢》),马少波整理改编的10场昆曲《西厢记》(1981年本,以下简称《马西厢》),以及越剧演出本《西厢记》,豫剧演出本《拷红》,荀慧生演出本《红娘》等影响最为广泛。《西厢记》的改编,不但使这部名著得以从案头搬上舞台,而且在内容上做到了去伪存菁,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使之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西厢故事现代化是推陈出新,“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

    《田西厢》、《马西厢》的故事情节,《长亭送别》以前大体上同于《王西厢》。结尾部分,《田西厢》写张生没有考中,落榜而归,后被老夫人逐出西厢;张生走后,莺莺与红娘“并骑”追赶到草桥,一起投奔白马将军杜确。其结尾通过“私奔”达到团圆。《马西厢》写老夫人逼张生必考中功名方许成婚,莺莺小姐十里长亭相送,在“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也月儿圆,晚些也月儿圆”的祝愿歌声中,大幕徐徐降下。其结尾是“惜别”。从笔者搜集到的几十种剧本来看,发现《西厢记》的结尾尽管花样繁杂,名目众多,但不外大团圆(包括“私奔”)和“惜别”(包括“惊梦”、“拷红”)两种类型。前者属于喜剧结尾,后者带有悲剧因素,仍属喜剧范畴。

(—)

    “团圆”结尾也好,“私奔”结尾也好,“惜别”结尾也好,以至其它类型的结尾,究竟孰优孰劣,鉴别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好的戏剧结尾,上乘的结尾有哪些类型?本文将结合具体作品作些比较分析。

    关于戏剧结尾,古今中外一些名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元代杂剧、散曲家乔吉曾说:“作乐府(此指杂剧——笔者注)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他这是从美学结构上来看待戏曲不同发展过程和结局的。在戏曲评论史上,最早从美学结构上讨论戏曲要素的李开先,在《词谑》中说:“世称诗头曲尾,又称豹尾,必须响亮,含有余不尽之意。”他这是极力强调从结局上看全部美学结构的协调性。后人对这六个字也有过很好的解释,元人陶宗仪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响亮。”(同上)今人刘锡庆进一步说,开头要俊秀,中间要充实饱满,结尾要有力。这些说法不外是从豹尾的峻峭挺拔,花纹清晰明亮生发出来的。概括说,结尾就是要明快、利落、有力,能画龙点睛。焦菊隐认为结局用“凤尾”似乎更好些,像凤凰尾巴一样绚丽多姿。豹尾也好,凤尾也罢,都是把戏剧结尾作为美学结构的重要方面来看待的,并以此作为衡量全剧的座标。臧晋叔就批评过结尾卑弱的作家“一时名士,虽马致远、乔梦符辈,至第四折往往强弩之末矣。”(《元曲选》序),若从戏剧效果看,李渔说得更透彻,“收场一出”便为“勾魂摄魄之具”,使观众“看过数日,而独声音在耳,情形在目。”(《闲情偶寄》)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之趣。韦尔特从观众接受美学方面指出:“戏的开场是抓住兴趣,戏的发展是增加兴趣,转机或高潮是提高兴趣,戏的结束是满足兴趣。”(《独幕剧编剧技巧》)他这是以“兴趣”来结构戏剧,基本是从观众角度出发的。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重视强调戏的结尾,古今中外是一致的;看到结尾困难,要有一个好的结局,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一个上乘的结尾,往往要结束在一出戏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地方——“尾编又促”(陈阳《乐书》),调子趋紧,节奏加快,也是观众最满足的地方。

    1、再生波折结尾。《田西厢》的戏剧冲突始终围绕张生与莺莺能否成为眷属而展开,“佳期”的实现,就意味着二人胜利,主要矛盾已得到解决。不料作者又安排“拷红”露了底,老夫人立逼张生进京赶考,并提出“驳落呵,休来见我”的苛刻条件,观众所担心、所害怕的正是这“名落孙山”,而作者恰恰安排了一个让观众意料不到的、意外的剧情转折、变化,张生果真驳落了。归来后老夫人硬是把张生逐出了西厢。我们看,在高潮既过,结局已定的情况下,似乎再没有什么好戏看的啦,作者却宕开一笔,放开更深一层之意,把准备“起堂”的观众拽住,使人感到神韵悠然,余味无穷。这样的结尾安排不能不说高人一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再生波折”是不是故弄玄虚,节外生枝呢?李渔讲戏之结尾要“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闲情偶寄》)这是说戏的结尾不能人为生硬的搞成大团圆,而要使结尾能成为剧情发展的自然结果、人物性格发展之必然、事物发展之客观规律。我们说《田西厢》中莺莺潜出私奔,虽然和卓文君、李千金的情况类似,同《董西厢》中莺莺的私奔差不多,不属于田汉的独创,但它是推陈出新,是有自己高明之处的:①在《董西厢》中,张生已高中探花,做了官,莺莺私奔他,那毫无疑问是要做县君夫人的,是要戴凤冠,穿霞披的。而在《田西厢》中,张生落榜而归,“依旧是飘零四海一书生”,尔后前程未卜,那莺莺跟他逃走,不用说是要受穷受累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足见其情操之高尚,爱情之专一。莺莺还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做夫妻”,不图“区区蜗名”,因为“恩爱是根本”。还指责母亲说:“你说过‘崔家无再婚女’,却为何逼我嫁郑恒。”这是多么大胆的挑战。莺莺的这一举动颇似自择佳偶的卓文君之胆识,又像私奔的李千金之爽朗。我们认为这一再生波折的结尾,不仅洗去了莺莺那娇情和隐晦,在追求爱情上确实比《王西厢》中的莺莺“表现的较主动、较强烈。”(田汉:《西厢记》前记))看戏看人,从莺莺性格发展来看,开始她就敢于在佛殿上觑生,敢于隔墙联吟,敢于在宴请时掷杯,敢于和张生约会于花园,敢于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最后敢于同母亲决裂,离家出走,越到后来性格发展越强烈。再看张生,他爱崔莺莺不仅爱她的外表,更爱她心灵美,爱她“敢于自己找婆家”。同时张生已不再是“金榜无名誓不归”做着状元梦的形象,而是“中与不中都要回来的志诚情种”,这里突出了他蔑视功名富贵的思想情操。所以说再生波折结尾是完全符合莺莺、张生的性格发展的。②婚事原本是老夫人许诺的,“东阁娘把名分定,同送张郎十里亭”,就凭这一条,张生和莺莺若上告的话,即使按照封建社会的律条来断案,老夫人也要败诉的,因她有背义忘恩、治家不严之罪,更何况他们私奔之处,是证婚人杜将军那里,这是“名正言顺”,理应受到保护。这里鲜明地体现了改编者的爱憎态度。③情节上的几番迭宕起伏,升降回旋,悲欢离合,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这给豹尾增添了不少五彩缤纷之花斑。

    2、高潮悬念结尾。《马西厢》采用的是“惜别”结尾,“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也月儿圆,晚些也月儿圆”的歌声回荡在观众耳旁,大有“曲终不见人”之神韵。马少波认为,全剧在“拷红”一场已达到高潮,“长亭送别”已成为一个小小曲折之尾,并已完成了戏的主题,所以他将第四本第四折以后全部删去,将戏的高潮落在尾巴上,给观众造成一种对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期待心理——悬念。我们说造成悬念要有两个条件:一是造成悬念的前提,也就是全场或每场戏的规定情境;戏剧情境带来的悬念是社会上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张生此番去应试,结局闪烁不定,有多种可能发生:张生若考不中会怎么样?是“金榜无名誓不归”,还是落地回来被逐出(像《田西厢》所碰到的问题)?若考中了,他又将如何?是“停妻再娶”(如《莺莺传》中所碰到的问题),还是矢志不移“直到海枯石烂时”(像《王西厢》结尾)?因为戏中的矛盾涉及到当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如何解决是无法确定的,只好留下一个带问号的尾巴让观众去考虑。另一个“悬念”条件是必须引起观众的同情。张生被逼上京赶考,不仅加深了观众对封建礼教维护者——老夫人的憎恨,同时对受礼教压迫的莺莺、张生更加同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所以带悬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