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搬家之习俗与喜忌
清明节的习俗与由来
清明习俗与寒食
试论晚唐寒士诗歌的俚俗…
中日饮酒习俗与健康
在谱系学与精神史之间
军旅文学:要攀登思想与…
最新热门    
 
俚俗与精练的统一 ——谈元散曲的语言特色

时间:2009-8-8 16:41:18  来源:不详

过去有种说法,“诗词尚雅,曲语尚俗”。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就语言特色而说的。“曲语尚俗”实际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说选词造句要尽量口语化,不要像诗词那样过于浓缩、过分雕琢;另一方面允许甚至提倡方言土语、俚俗语言入曲。这样就使散曲在文学情态上与诗词有了明显区别,更加生动活泼,更加生活化一些。当然,就像世界万物利弊共存一样,散曲在语言上虽有较自由的优点,但若作者功力不够,创作态度不严谨,也极易流于粗俗浅陋。而出于大手笔的佳作,则恰恰发挥了活泼的长处,同时也很好地避免了浅陋粗俗的流弊,达到了俚俗与精练的统一。由于俗与雅,浅与深,旧与新,显与隐的和谐统一,故大人小孩,识字不识字的,妇孺皆可欣赏。它对口语、方言、俗语、谚语、成语和经史语、诗词语,乃至佛道、卜筮、尺牍用语、外来语等广收并储,再经加工改造,并使之融为一体,为我所用,形成“文而不文,俗而不俗”,雅俗共赏的语言。正因它将通俗口语与其他几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才使其语言有着特殊的风姿。

    尚俗的表现

    一、曲词的俚俗,表现在句式和词语的口语化上。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套曲中的“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这“又言”是书面语,“都说”是口头语,而“又言”与“都说”联合起来的句式,既写出众口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又表明乡民们对车驾、銮舆这两个概念的困惑不解。“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完全是通俗的口语。“耽”,嗜好也。又见文字之锤炼。又如张养浩赴陕西救灾时用【山坡羊】曲调写的“怀古”小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谁都明白的通俗质朴的语言,谁都看得懂,但谁看了都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并收到欲语破的效果。芦挚的【双调·蟾宫曲】《田家》:“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平庄上,杨柳荫中,磕破西瓜。小二哥者昔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生非,快活煞庄稼。”这里摄取了三位农家小伙子的最富特征的外貌和动作,以简练白描的笔法,为人物画形传神,给人以活泼、憨厚之感,清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全是用口语描绘出来的,既质朴直率,又生动活泼。其表现风格与内容情趣十分合拍。

这种口语运用之所以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衬字的运用。散曲与诗词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可以加衬字,甚或加增句。所谓衬字,是指正字格以外加上去的字,往往以虚词为主。加衬字既可以保持曲调的腔格,又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使创作者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而有更大的自由。如关汉卿的《不伏老》的【黄钟尾】曲牌,按正格要求头两句都是七个字,而实际却增到53个字。第一句七个字应是“我是一粒铜豌豆”(实际是23个字);第二句七个字应是“钻入千层锦套头”(实际是30个字)。由于大量衬字的加入,就把关汉卿那坚决不服老的态度,抒发得淋漓尽致。愤世之情,亢奋之意和不屈服的个性跃然纸上。按【黄钟尾】的正格要求,全曲共三句,最后一句也应是七字句,即“不向烟花路上走”,其余全是增句(有三、四、五、六字句,每一小节一垛,既参差又整齐)。衬字与正字的相互配合,增句的长短不一,自由变化,不仅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琅琅上口,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通俗性,还突破了诗词僵化了的定格,解决了诗词的固定调格与语言要生动活泼之间的矛盾。元散曲中口语的运用,不仅在于通俗易懂,更重要的还在于刻画人物形象,摹写人物情态。如关汉卿【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中的“若得来心肝儿敬重,眼皮上供养,手掌儿里高擎。”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张生对莺莺的执着情爱,一片痴情,跃然纸上。

    二、曲词的俚俗,表现在当时方言俗语的运用上。具有“蒜酪味”——指方言俗语,地方词汇。“方言”,即地方词汇,是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或地方变体;“俗语”,指流行于民间通俗的定型词组或句子。俗语也带有方言性质,它包括俚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等。生活中的方言俗语是人民大众口语中常见的词句,一般说来,方言俗语比较精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高克礼【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燕燕》,写燕燕为拒绝诱奸对官家公子卑劣行径的反抗的一段,就连用了当时的口语,“唬得我惊急列(惊慌之态)蓦出卧房门,他措支刺(慌忙)抓住我皂腰裙,我软兀刺(软软地)好话儿倒温存”。在元散曲中常用的方言俗语,还有“颠不刺”(“颠”有轻佻、风流的意思,“不刺”,是方言的语助词,这里指风流女子)、“无巴避”(意为没来由,无缘无故)、“决撒”(败坏、破露、决裂)、“没头鹅”(形容慌张无主的样子)、“酩子里”(暗地里、突然地)、“倒大来”(绝大,到头来)、“兀的不”(怎的不)等。并且还带有北方方言色彩,如不中、好歹、囫囵、情受、夜来、出落、不着调等,今天北方人民口语中仍可见。

    三、曲词的俚俗,表现在俗典的运用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其事不取幽深,其深不搜隐僻,其句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元散曲用典即如此。

    采用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如无名氏【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相思》“一扇儿双渐小卿,一扇儿君瑞莺莺;一扇儿越娘背灯,一扇儿煮海张生;一扇儿桃源仙子遇刘晨,一扇儿崔怀宝逢着薛琼琼;一扇儿谢天香改嫁柳耆卿,一扇儿刘盼盼昧杀大官人。”双渐、苏卿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张君瑞、崔莺莺、谢夭香、柳耆卿等都是元杂剧、宋元戏文中著名的人物。用这些富有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来衬托一个少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心情,直露明白、通俗易懂。再如马致远的【双调·拨不断】“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这里连用五个典故作为自己期待出山的依据。诸如陶朱(范蠡)扁舟、陈抟高卧、钓鱼子陵、思莼季鹰、青衫琵琶,都是古代或当时广为流传的一些故事,直接用于曲中,一般不会发生歧义。

    运用史书典籍中的人物和故事,所用之事大多为当时人所熟悉,而且多数都点出人名,并不费解。张可久【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琵琶恨青衫乐天,洞箫寒赤壁坡仙。”苏彦文【越调·斗鹌鹑】《冬景》“这雪袁安难卧,蒙正回窑,买臣还家。退之不爱,浩然不夸。”查德卿【仙吕·寄生草】《感叹》“姜太公贱卖了礓溪岸,韩元帅博得拜将坛。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辄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在元曲中,屈原、伍子胥、陶渊明、范蠡、项羽等,被引用的频率最高,这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仕途险恶的深深惧怕,也表现出甘于淡泊、乐于归隐的淡怀逸志之情。

    有些典故由于反复出现在不同作品中,彼此相袭不厌,久而久之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代名词,如常用双渐与苏卿、张生与莺莺、高唐云雨、刘阮天台等写男女相爱;用韩退之、孟浩然、朱买臣、吕蒙正写雪中寒土受困;用班定远、楚灵均、苏子、冯唐写遭谗受贬;用王魁、陈毅直、李勉写忘恩负义;用伊尹、傅说、子房、及黯写名人出山等。还用“冯谖弹铗”、“王粲登楼”暗喻追求功名者;用张良、范蠡暗喻不愿仕进者;用吹箫访伍员喻清白,用弃瓢学许由喻高洁;还直接点出“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笃”。像这样大量排比运用人名,在诗词中是没有的,这是曲的特点。另外,还有直接引用典籍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出乎其类拔乎萃”等。

   精练的表现

    一、曲词的精练,表现在巧体的运用上。

    救尾对的运用。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句句相对,字字相对。这是曲中特有的对法,在诗词中是没有的。另外这三句的境界很像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采菊车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鼎足对。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三句蝉联而下,把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件事组接在一起,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一句写生命的毁灭,第二句写山川的蒙难,第三句写精神的痛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危害。又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依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镂捧金樽满泛金瓯。”这是散曲中难度较大的鼎足对,每句之中分别用银、玉、金组成四个小节,连环成句,十分考究。就词意讲,这是用最精美的字词、最华美的色彩、最优美的修辞手段,来描写自己与艺妓之间的亲密往来。

 还有数字相对的,如张可久【南吕·一枝花】《湖丘归》“六一泉亭上诗成。三五夜花前明月,十四弦指下风生。”有趣的是以“六一”、“三五”、“十四”六个数字相对,三句蝉联而下,就像一组快速移动的镜头,将亭上吟诗,花下徘徊,相依听筝的画面剪辑在一起,展现在人们面前。

    合璧对。如“贤,谁向你;愚,谁向你。”“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对杖极为工整,诗味十足。

    ABB迭字式的连续使用。如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以此比喻争名利者的丑态。

    AAB迭字式的连续使用。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贯云石【双调·瞻宫曲】“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

    ABBC迭字式的连续使用。曾瑞【正宫·醉太平】“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碌井,孤山山下醉林逋。”

    AABB迭字式的连续使用。唐毅夫【南吕·一枝花】《怨雪》“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读来生动流利,和谐上口。

    ABAC迭字式的连续作用。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这种重复句式在一、三字上,迭字后所带的方位词。实际已包举了前后左右,南北东西。高低上下全方位空间,读来声急气促,感情充沛,跌宕曲折。

ABCD、DCAB,的重复使用。如“酸斋笑我,我笑酸斋。”(张可久《次酸斋韵》)“大都耒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