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苏曼殊与鸳鸯蝴蝶派关系…
最新热门    
 
苏曼殊: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时间:2009-8-8 16:41:36  来源:不详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是男的,方令孺是女的,这是常识。但是你叫他苏曼殊,却又违背了常识,因为苏是其人之姓,而曼殊则是法号。你叫他苏曼殊,就好比叫弘一法师为李弘一,但曼殊就是一非俗非僧不伦不类之人,所以你叫他苏曼殊,这也算是约定俗成,无可厚非的。
  苏曼殊原名叫苏戬(jiǎn),戬这个字太难读,所以远不如曼殊来得通俗和易记。
  曼殊还有一名,叫元瑛。
  演林黛玉的演员出家,顿时成为新闻,那么可见当时李叔同的出家是何等的新闻了。而苏曼殊在凡界和佛界的三进三出,如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句话一样,那更是美谈了。
  文人中的和尚,和尚中的文人,大约也非弘一和曼殊莫属了。曼殊之墓曾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脚下,与秋瑾和苏小小两位为邻,也算是他修来的福气了。但是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里,先是苏小小墓被毁,后来秋瑾女侠也不能自保了,这曼殊自然也就无葬身之地了。现在秋瑾之墓早已恢复,小小之墓也于2004年成了西湖之景点,只是这位曼殊先生,目前还只是在孤山西泠印社旁的导游牌上的一行字——“苏曼殊墓地遗址”。
  就是从今天看来,苏曼殊也具备了所有热门电视剧流行的要素——身世之谜、情爱恩怨、异国飘零、红颜知已、美食主义者,等等,所以在当年,苏曼殊就有“诗僧”“情僧”之称。从大众审美看,就是爱看一个花心和尚的故事;而就曼殊对后人的影响来说,因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基本都是诗书画俱佳的,至少在盛名之下是不乏追捧者的。不要看他写的大多是古体诗,要知道这在当时是非常风靡的。也就是说。一百年前的曼殊,具备了所有的流行元素,就跟前几年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但是超女和快男,毕竟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还没有把一个偶像推到极致的本事,而文化的积淀也还没有到这个水平。
  苏曼殊当年是在上海去世的,但是他的朋友们都要把他葬到杭州来。民国时期的好多名人,包括史量才等,最后的归息地都是在杭州,所以我要说,杭州西湖不仅是思想家整理思想的地方,不仅是文人谈情说爱的地方,也是名人长眠之处。现在有所谓黄金假期,全国人民开着自家车来到杭州度假,这看来也是有先例的。
  所以我也曾经说过,在杭州西湖,那是死人和活人争锋,穷人与富人抢地,这死人当然是有名的死人。民国初年,杭州的公共墓地没有规模也并不规范,所以哪个名人想要葬于何处就是何处,好在现在杭州西湖边的公园纪念馆等都不收门票,那些名人之墓倒也成了一道文化风景。识的人叹一番,不识的人拍一番。至于说搞得恶俗的那些,反正也都是政府行为,且墓说起来又不能随便动的,所以也就枕着一片湖光山色继续恶俗着。
  惟苏曼殊不知还在何处飘魂啊!
  杭州曾经是曼殊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驿站,当年为革命为情事,他都在杭州逗留过,且一生来过十数次。沪杭之间的道路,一定是他最为熟悉的。如杭州的白云禅院。一百年前曼殊就曾经在这里避难会友,这可由他的《住西湖白云禅院》为证: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血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他也曾画《西湖泛舟图》,送陈独秀先生,以为陈是他的知音。
  苏曼殊生于1884年,大约属于百年前的80后,他吸引今人眼球的主要还是他的身世,至于他的作品,就像马一浮的作品一样,谁能看懂呢?郁达夫曾经说:“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然而决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当时达夫说这番话,主要是针对曼殊的粉丝们的。当时胡适之著述白话文学史时,未把曼殊之成就写进去,于是一些粉丝就不满了,达夫先生就说了上述的话,看得出达夫对曼殊的小说最为不屑。其实达夫自己的小说也远不如他的散文和古体诗。
  苏曼殊一生著述甚多,诗歌、小说和译文,还有绘画等,但因为用的基本是文言文,当时甚为流行。因为当时的白话文,就是所谓把话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在文学语言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正如我小时候手头也有林琴南老先生的译本,好像茶花女啊、黑奴吁天录等都有,但看不懂啊。我们这代人,批林批孔时才学了几篇法家的文言文,没有一点底子。老师也都不能解释蒲松龄的“一狼犬坐于前”。小学语文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也是万岁,简单得很啊。当然也学一点文言文,比如说愚公移山,好在毛泽东选集里还是有不少的寓言典故和成语,这让我们没有成为语言的白痴。
  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有名的一首诗,也最能反映苏曼殊心境的便是这一首——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这是好诗啊,就是我们这些读万岁长大的人,也觉得这诗有点味道。
  曼殊的母亲是个日本人,当时他的父亲在日本做生意,原本在广东老家已经有老婆了,但在日本又拍拖了女人,还是那种一拖二的方式,明娶的妾是河合仙,而为他生子的是河合若,即妹妹,自小曼殊又是河合仙带的,并将他视为己出,而生母之命运更是神秘莫测,后来说是失踪了,所以我觉得那个时代的日本妇女也是命苦啊。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曼殊相当于一私生子,而且在甲午海战之后,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有一种情绪,这可能对曼殊的心理是有影响的,而他的第一次进佛门也跟此事有关。关于他的童年,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他四岁早慧,四岁时在日本即能伏地画狮子,栩栩如生。还有一说说他从小就愚钝,不通文墨,并非像郭沫若等少年就露出天才相了。现在从资料看,反正是看相人看出他的问题来。即在他四岁那年,就有日本相士抚其头叹曰:“是儿高抗,当逃禅,否则,非寿也。”这话是曼殊后来自己写的,是当作第一手资料来引用的。但四岁时是否有记忆,有记忆且能记住看相人的话,这也是存疑的。其实照我看来所谓天才论总是有的,幼时被日本母亲所宠表现得聪明活泼,回到中国后遭家人嫉恨于是成一骚闷之人,同一个小孩,有两种天壤之别的表现,也属正常。
  曼殊的第一次出家是在1895年,即他12岁时,也有传记作家认为应是17岁时。当时他的父亲去上海做生意,他在老家大病一场,好不容易活过来之后,又觉得呆在家里处处不顺畅,于是就进入了寺庙,一开始也是规规矩矩的,但后来因为偷吃了一只鸽子而犯了戒律,于是被逐出佛门。这本是少年无知之事,后来有传记作家认为,三岁看到老,曼殊是那种经受不了清规戒律之人,有第一次一定会有第二次,所以有人说他在佛学上是不能跟弘一相提并论的。不过一百年之后,中外皆有在家修禅之人,也还有就是像去禅修院上班这种方式的,不是说一定要克守一种修禅方式的。当然了,12岁进寺庙也不是去马上修禅,这只是解决一种生计问题,就像现在去做童工——恕我不敬。
  也有种说法认为,曼殊在青春期也并未显出艺术家之灵性,说他在近20岁时不要说赋诗作画,写字尚缺笔少画,但为什么后来成为大才子了呢,那就是靠他的悟道。其实我觉得也不能把一个悟字说玄了。民国及民国前夕,气场和圈子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感觉到,那个时候的文人才活得像个文人,因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帮要混,而且相对比较纯粹一些。看看曼殊交往的朋友,只要举出陈独秀、章士钊这些高人的名字就可以了,所以说曼殊的上路很快,他也写出许多当时即为人称道,今天仍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如《断鸿零雁记》等。绘画上亦如此,苏曼殊未上过正规艺术学校,也未师从任何大师,其画却连黄宾虹也盛赞之。这里面除了文人墨客的相互唱和追捧之外,也应看出他的确是悟到了一些艺术的真谛,这也符合他对悟道的理论,他在《随笔》中曾有这样的话:“泰西大学士言西人以智性识物,东人以感情悟物。”可见他是极信悟的。因为就他对佛的理解,他是不可能去身体力行的,所以他只能靠悟的办法,而要让他走苦修之路,那他就不是曼殊了,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佛门的叛逆者。
  传说他在杭州住在庙里时,白天睡觉,而晚上则在西湖边行走,有时一走就是一夜,直到黎明才回寺院里。如此昼伏夜出,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但因为那时曼殊已是名士,所以对他也无多少约束了。
  第一次出家是迫于生计,第二次是受感情刺激。
  曼殊17岁留学时又爱上了日本女子菊子,但因广东的家里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菊子曾经做过歌妓。当时曼殊的父亲已经去世,而他的大老婆陈氏大权独揽,这河合仙自然说不上什么话来,而那个痴情的菊子又为他殉情而跳海自杀,这是何等壮烈之事啊!

  这个事情对曼殊的打击甚大,后来他写作《断鸿零雁记》等跟此事直接有关。
  于是第二次出家。
  第三次呢,则是因为《苏报》案,他是革命热情受挫而第三次出家。三次出家三次还俗,后来干脆就游走于半俗半僧之间,也算是特立独行。这个里面我觉得有几点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比如一百年前的留洋基本的选择就是日本,所以对日本文化的那种钟爱当中,也包括爱上日本女子,康有为、辜鸿铭、周作人、郭沫若等都娶日本女子为妻,李叔同也带日本女子回国生活,这是一个点;第二个点,是性格上的原因,如果你让苏曼殊不还俗,那就不叫诗僧情僧了。佛门是净地,但中国老百姓爱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故事的,这是世俗生活的乐趣,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乐趣。所以他被逐出佛门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这跟弘一的一去不返恰成对比。佛教的清规戒律颇多,其中有五条最根本的要求,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言、不饮酒。而这位苏兄在我看来是五戒皆犯。民国初期的革命也多为暴力革命,其中暗杀也是常用的一个手段,像苏兄当年也是一热血青年,正如蔡元培,做北大校长时已经是一儒者形象了,但早年却也是制造炸弹的狂热分子。苏兄不但在其小说中,歌颂暴力革命,而且还亲历亲为,策划暴力事件,即使在第三次出家之后,还欲暗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至于说酒肉穿肠过,那是小事一桩,而且他又是中国现代文人中的一个美食主义者,不过分地说,他的吃已经完全到了病态和病入膏肓的地步,可以这么说,他是吃死的!
  当然也正因为他的革命倾向,他是被当作一个正面形象来说的,当年的革命者,只要是革命者,谁是不赞成暴力的?
  纵观苏曼殊的一生,从他的恋爱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恋爱冷结婚的人,曾有人说他可能有某种生理缺陷,但这毕竟没有医学证明,只是猜测而已。而且从记载看,也曾有青楼女子愿意从良嫁给他,这说明他的生理似无问题。但是我们想想,一个人要从热恋爱过渡到冷结婚,这也是有相当难度的,从一百度一下子掉到零度,这就是他玩的游戏。好在他有一个理由,即佛门不便论娶,然后就写诗给这些姑娘们,姑娘们有的是青楼女子有的是恩师之女有的则是东洋女子——
  乌舍凌波肌似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