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抱利器而无所施——试论…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
试论《恒先》的“自生”
最新热门    
 
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

时间:2009-8-8 16:42:30  来源:不详
鸣,发愤抒情,所谓“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这类诗歌的代表是以屈原《离骚》为首的楚辞:“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明确指出《离骚》乃宣泄怨情之作,且将屈原的怨情比之为“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怨而至于“呼天地”、“呼父母”,则其悲痛之刻骨铭心可想,其泄愤之凶猛澎湃可知,这种抒情方式当然不合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陆九渊曾这样说:

法语正如雷阳,巽语正如风阴。人能于法语有省时好,于巽语有省,未得其正,须思绎。《诗》《雅》、正变《风》,便是巽意,《离骚》又其次也。变风无《骚》意,此又是屈原立此,出于有所碍,不得已。后世作《诗》《雅》,不得只学《骚》。 28

《论语·子罕第九》载:“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朱熹注云:“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法言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巽言无所乖忤,故必说,然不绎,则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 29 “巽言”既为“婉而导之”,使人有所寻绎而知微意,则诗歌的写作自当优游而不迫切,所感所寓微见其端,言不足而思有余。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诗歌,象山当然会指《诗》之《雅》、正变《风》为巽意,因为“《国风》、《雅》、《颂》固已本于道。风之变也,亦皆发乎情,止乎礼义” 30 。而《离骚》则因其“摅怨愤而失中” 31 ,自然被归在变风之后。陆九渊要求后世学诗者不得只学《离骚》,其实就是要求诗人追本溯源,回到《诗经》“婉而导之”的轨道上,既要抒情又要把握好尺度,使诗歌不失去含蓄蕴藉的特质,亦即遵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准则。黄庭坚也同样是由此出发,赞扬“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 32 ,而又批评“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33 。在诗歌抒情尺度的把握上,黄庭坚的主张如此接近于陆九渊,那么,陆九渊对他的大力称赏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 黄庭坚集前人之长,又能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为陆九渊所推赏

在前引陆九渊专论诗歌的短文中,直接赞扬黄庭坚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其转益多师,融会众长而又自成一家的工力上:“豫章而益大肆其力。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
骋,工力精到。” 34 其实,这一点也是黄庭坚最为后世 注目的地方,著名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主张无不建立在广泛学习领会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刘克庄曾经把黄庭坚摆在北宋诗歌的发展史上,对其诗歌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其《江西诗派小序》云:

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动。杨、刘则又专为昆体,故优人有扯义山之诮。苏、梅二子,稍变以平淡、豪俊,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锻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刘氏特别推重黄庭坚“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的“锻炼勤苦”之功,这确实符合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实际。只要把刘氏这一段话同上引陆九渊《与程帅》中赞扬黄庭坚的话作一番对照,就会发现二者称赏的角度是多么接近,这不正可说明黄庭坚绝不是一个只求高妙、排斥勤苦锻炼的务虚之人吗?诚然,他强调“德”对“文”的决定作用,但“德”与“文”之间是主次的关系,而不是以“主”取代“次”,以“德”代替“文”。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在本心道德的大前提下正视“文”的存在,即广泛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事实上,广泛学习前人创作的成功经验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必备条件,陆九渊称赞杜甫“爱君悼时”,固然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出发,但紧接其后的对老杜“才力宏厚” 35 的赞赏,则明显地是从诗人的工力着眼,因为杜甫的诗歌“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 36 “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 37 众所周知,黄庭坚学老杜,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老杜诗歌的成功经验,陆九渊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他称赞黄庭坚的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力精到” 38 说明他本人对转益多师的学习方法也是予以肯定的。

当然,转益多师并不是要诗人作前人的奴隶,而是要在广泛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正如黄庭坚《题乐毅论后》所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前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由此而形成许多规矩,那么,后人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规矩呢?毫无疑问,由规矩入,从规矩出,这才是学习前人的正确态度,这个意思后来被吕本中概括为“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 39 对于这样的活法,陆九渊是认同的。他所重视的才力宏厚、工力精到本身其实就包含着作品所当具备的独立个性。他一方面主张后学者勤苦锻炼,遵守规矩:“文章要锻炼” 40 ,“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松。若不如此,胡乱做” 41 ;“老夫平时最检点后生言辞书尺文字,要令入规矩” 42 ;另一方面,他又要求作者表现个性:“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43 。这样,勤苦锻炼,遵守规矩而又不为规矩左右,就成为陆黄的共通之处。事实上,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所成就,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智者掌握规律,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他不会规行矩步,或穿凿附会,“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 44 。在引导诗人成为智者这一点上,陆九渊与黄庭坚有着共同的见解,这也是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又一个理由。

以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陆九渊推赏黄庭坚的缘由,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无论研究陆九渊还是黄庭坚都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哲学或文学的领域。事实上,二人的思想观点确实存在着交合之处,而这种交合恰恰体现出大师们的多面性,这一点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

注释

①陆九渊《与舒西美》,《陆九渊集》卷五,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下引皆据此版本)。

②陆九渊《与邵叔谊》,《陆九渊集》卷一。

③④陆九渊《与李宰》之二,《陆九渊集》卷十一。

⑤陆九渊《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⑥⑦30陆九渊《与沈宰》之二,《陆九渊集》卷十七。⑧⑨陆九渊《与吴子嗣》之四,《陆九渊集》卷十一。⑩1112黄庭坚《论语断篇》,《山谷集》卷二十,四库全书本。

13黄庭坚《孟子断篇》,同上。

14陆九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15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十四,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2年版,第90页。

16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第十五,第112页。

17黄庭坚《答秦少章帖》之六,《山谷别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18黄庭坚《与济川侄帖》,《山谷别集》卷十七。

19黄庭坚《与洪驹父书》之一,《山谷外集》卷十,四库全书本。

20黄庭坚《杨概字序》,《山谷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21黄庭坚《罗中彦字序》,《山谷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22晁补之《书鲁直题高求父扬清亭诗后》,《鸡肋集》卷三十三,四库全书本。

23陆九渊《与赵然道》之三,《陆九渊集》卷十二。24343538陆九渊《与程帅》,《陆九渊集》卷七。25陆九渊《与杨守》之二,《陆九渊集》卷九。

26陆九渊《与严泰伯》之二,《陆九渊集》卷十四。

27黄庭坚《答李几仲书》,《山谷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28陆九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2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

31朱熹《楚辞集注》卷一题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32《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8页。33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十九。

36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全唐文》卷六五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49页。

37秦观《韩愈论》,《淮海集》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39见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微》,《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5页。

40 41 43陆九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42陆九渊《与蔡公辩》,《陆九渊集》卷十四。44陆九渊《与胡季随》之二,《陆九渊集》卷一。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