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陆游夔州诗对早期诗风…
论陆游笔下的北方及相关…
“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
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
陆九渊交往赠答诗研究
论陆贾与贾谊:性格与思…
最新热门    
 
论陆九渊诗中的“生民” 情结

时间:2009-8-8 16:42:56  来源:不详
谈一下陆氏“生民”诗的创作特点。在创作上,陆九渊是主张不立文字的,从其存留的诗歌数量,我们可以约略知晓。他主张读书不能只是读字句,理解文义而已,重要的是要看书中的“意旨”,即理解其内涵。他说:“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读书的目的在于领会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以作为发明和存养自己本心的有利辅助,其主旨,还是在于“心”这一字。他力主“心”的主体作用。[8](P84)
  作为理学成熟期的理学诗人,陆九渊的诗呈现的是心学基础上的天地之心,主张诗文从心里流出,作文须领会本心。而他此类诗作的“心”便是“生民”,这是贯穿陆氏创作的一条红线,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忧百姓之所忧“民自不忍负,岂复烦催驱”;喜人民之所喜“石君在荐剡,闻者皆欢愉”。(《挽石子重》)
  文采上,陆氏讲究的是质拙通脱明透,这实际上反映了宋代文学的普遍性倾向。有宋一代,诗文均是以平淡为其终极性审美目标,而理趣则是宋诗独特的景观。陆氏的“生民”诗,以其贴近民生民瘼而构成显著特色。在这一点上,笔者以为近似白体诗,因为白体诗在宋初是诗坛三体之一,其优长之处自然会得到后来诗人的承继与发扬。陆九渊称陶渊明的诗“唯彭泽一源,来自天稷,与众殊趣,而淡泊平夷,玩嗜者少。”(《与程帅书》)可见他对陶潜的平淡的诗歌是追慕的,这与整个宋代的诗人的追求是和谐的。他用平淡质实,甚至是质拙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心目中的“道”。如“麦禾与桑麻,耕锄到墝埆。往岁不比登,场圃几濯濯。荒政劳庙谋,赈廪开数数。”(《送勾熙载赴浙西盐》)平白如话但用意显豁,写出了浙西人民艰辛的生活和大灾之年,雪上加霜艰难度日的景况,而冀圣主怜恤臣民,开仓赈济。又如“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颍。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忽念饥歉忧,翻令发深省。”(《疏山道中》)该诗诗人效王维《鸟鸣涧》的写景方式和杜甫《春望》的创作手法,以乐景写哀,从而“倍增其哀”,结尾直接表达对人民生活的隐忧。他用“老奸乘仓皇,阴拱为师模”,“又尝宰尤溪,吏辈初闚俞。首以财匮告,欲辟侵民途”来写奸吏的刁滑,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闻说淮民未免饥,春头已掘草根归。羡君稛载还山去,要挟星郎大字诗。”(《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均可以说是平淡至极,真正是“辞达”而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陆氏的“生民”诗,平淡有余而含蓄蕴藉不足,宋代诗学中“理趣”的“趣”这一特征,对陆氏的诗歌至少对其“生民”类的诗歌来说是淡薄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的。

参考文献
  [1] 据《象山全集》和邓丽芳2005年2月刊发于《滁州学院学报》的《陆九渊诗作补辑》统计,陆九渊的诗歌应为35首。邓丽芳补充了11首,而其实其所补充的《无题》(讲习岂无乐)一诗据《陆子年谱》载是其十五岁所作的《初夏侍长上郊行分韵得偕字》。而其所补《访余昌言不遇留题》为二首,据诗意似乎应为一首。这点笔者将在另一文章论述。
  [2] 陈忻. 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J]. 文学评论,2005.(5)
  [3] 邢舒绪. 陆九渊政治思想浅探[J]. 同济大学学报,2004,(6).
  [4] 郑晓江. 陆象山的“荆门之政”及其反思[J]. 南昌大学学报2003,(2).
  [5] 陆贵山. 陆九渊新探[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6] 张立文 论陆九渊的人学伦理学[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2).
  [7] 涂宗流. 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先立乎其大者”辨.王心田主编.陆九渊与象山文化[A].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2.
  [8] 邢舒绪. 陆九渊学脉问题浅论[J]. 宁波大学学报,2004,(5).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