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诚斋体在金代的际遇
最新热门    
 
诚斋体摭谈

时间:2009-8-8 16:42:57  来源:不详

“诚斋体”是杨万里独创的一种诗歌风格。因而在谈“诚斋体”之前,要介绍一下杨万里。

在南末前期的诗人中,杨万里略晚于陈与义等诗人。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人,吉水在今天的江西省。杨万里家世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与范成大同时中进土。他起初任赣州司户,接着调任永州零陵丞。他拜见了贬谪在永州的主战派将领张浚,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他于是自号“诚斋”,终身把张浚当作自己的老师。宋孝宗即位后,起用主张派,张浚被召回临安,任枢密使。张浚随即向朝廷荐了杨万里。乾道六年(1170),杨万里上《千虑策》,受到枢密使虞充文、宰相陈俊卿极大的重视。他除了在福建、江苏、广东作过地方官外,在临安历任吏部员外郎,东宫侍读、秘书少监。宋光宗时曾任江东转运副使。因事触犯宰相,自请免职,从此家居十五年不出。晚年,见韩侂胄专权,深为国事担心,知道韩伲胄无所准备而仓促出兵,于是为国忧愤而卒。杨万里秉性刚直,立朝廉洁,遇事敢言,不怕得罪权贵、冒犯皇帝,因此始终不得重用。

    杨万里早年作诗学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的弊病,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少年时所作江西体诗千余首,从而另外开辟自己的途径。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这是说他开始写诗学习江西诗派的黄庭坚等人,后学习陈师道的五言律诗,再学习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晚年学习唐人的绝句诗。这里所谓“唐人”,实际是指晚唐诗人。他又说:“戊戌(1178)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戊戌,是宋孝宗淳熙五年。杨万里说他在这年作诗,忽然像有所领悟,于是对晚唐诗人,王安石、陈师道,江西诗派的诗人都不学了,然后自己觉得摆脱了束缚,有愉快自由之感。他从此作诗不再模拟古人,而要求超出古人,他所谓的“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就是说不仅不依附于黄庭坚、陈师道的门墙之下,而且还要求超出于陶渊明、谢灵运之上。既然不模仿前人,那么从什么地方去寻找作诗的灵感与题材呢?他认为“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前两句的意思是关起门来写诗不是写诗的方法,只有到外面去,广泛接触自然万物,也就有诗了。后两句的意思是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冬天的冰雪,这些自然景物,都提供了写诗的素材,引起了写诗的兴趣,所以写诗不依靠前人的旧作,而依靠于大自然。杨万里由师法古人走上了师法自然的创作道路。他从大自然汲取诗材,启发诗思,达到了他所主张的“古今百家景物万象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的境界,就是说各种景象,自然万物都供他驱使,在诗中表现出来。这样便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诚斋休”的突出特点是“活脱”,具体表观为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这在杨万里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中表观得最为显著。他对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诸如高山流水、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风雷雨雪、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无不收拾入诗,而且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趣。如《夜宿东渚放歌》诗的第二首描写千变万化的云霞,“天公要饱诗人眼,生愁秋山太枯淡,旋裁蜀锦展吴霞,低低抹在秋山半。须臾红锦作翠纱,机头织出暮归鸦,暮鸦翠纱忽不见,只见澄江净如练。”诗的头句说老天爷要让诗人饱—饱眼福,很忧虑秋天的山色太枯淡了,于是立刻像裁出四川出产的锦锻,展开江南出产的彩色丝绸似的,把绚丽的云霞低低地抹在秋山的半山腰,把秋山装点得十分鲜艳动人。诗的后四句描写云霞的变化,一会儿红色的锦锻变作翠绿色的轻纱,又出现灰黑色的山石、树荫,仿佛织锦锻的机子上织出了一群傍晚飞回巢里去的乌鸦。不多久,黑色的乌鸦、翠绿色的轻纱都消失了,只看见一条澄澈的江流像一匹白色的丝绸,诗人在结尾巧妙地借用了谢脁诗的原句:“澄江净如练”。而在这之前,则是就谢脁“澄江净如练”上面的一句“余霞散成绮”去展开描写,“余霞散成绮”就是天上微薄的云霞逐渐散开化作彩色丝织品的意思。杨万里这首诗在构思和写法上都很别致。把转瞬即逝的自然美景捕捉住,并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这是杨万里特别擅长的。其他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诗的第二首描写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说杭州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与别处的四季景色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是因为西湖有着一望无际的荷花,荷叶是那样的绿,荷花是那样的红。而且诗人把碧天、红日与荷叶、荷花联系起来,荷叶一大片,似乎与天相接,上下都是碧绿的,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别是一番鲜艳的红色,交相辉映,而荷叶的“无穷碧”与荷花的“别样红”又彼此陪衬、烘托、绿是绿得像要滴下水来,红是红得像在闪闪发光。这样写荷花,不是半亩方塘里的,更不是三尺水缸里的,而是广阔湖面上的,因而气象自然不同,如这个诗题的第一首所写的“红香世界清凉国。”“红香世界”是就荷花而言,“清凉国”是就荷叶而言,可谓形容得曲尽其妙。像《过百家渡四绝句》诗的第二首描写野花:“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这首诗是杨万里在零陵作县丞时写的。诗人出城到郊外,觉得乡下景色无处不惹人喜爱,何必一定要是名园里的奇花异草,这路旁田间许多普普通通的花草已足以使人应接不暇、陶醉于其中了。诗人先写野花的色彩。“白白红红”,是写野花有白色的,有红色的。为什么不写“有白有红”而要把“白”、“红”二字加以重叠呢?因为重叠之后,就写出了白色、红色的野花到处都是,同时写出了白色、红色的野花小巧玲珑的样子。别看这“白白红红”四字很浅显、很平淡,但就描绘野花来说,的确是抓着了野花的特征和神态。不仅如此,诗人还写这些野花“自各媒”,也就是纷纷向来到郊外的诗人自我介绍,表示欢迎,显现出野花特有的动人之处。所以诗人觉得是到了一处再好不过的胜景之中,用“四方八面野香来”一句,从嗅觉上补充“白白红红各自媒”的视觉形象,好像所有白色红色的野花都蜂拥而上,把诗人包围了起来。从上面列举的诗中,可以看出杨万里很善于描写自然界的美景,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诗人从自然界的美景中发掘出某种活泼的奇趣,使读者感到亲切有味。为了更好地掌握“诚斋体”诗歌的特点,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谓“诚斋体”,主要是指杨万里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前面说过,杨万里认为“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他甚至认为自己写诗是为了“报答风光”,风光既然使他赏心悦目,于是他就要描绘风光,表现风光给予自己的感受,用这样的诗来酬谢风光。他常常说“老夫不是寻诗句,诗句自来寻老夫”,“几多好句争投我,柳夺花偷底处寻”,不是他刻意要做诗,而是自然景色提供极好的诗材,引起了极浓的诗兴,因此好像许多优美的诗句主动投向自己,写来毫不费力。“柳夺花偷底处寻”,字面上说好的诗句被绿柳给夺走了,被红花给偷走了,没地方可以寻找了,实际意思即是表示好的诗句就在绿柳红花之中。

  第二,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自古以来多得数不胜数,杨万里用诗描写自然景色何以能形成“诚斋体”呢?这恐怕突出表现在新颖上。首先是立意新颖。比如,向来诗人容易伤春,眼看春光已尽,百花残落,不免十分惋惜,由无可奈何而产生伤感。而杨万里却说:“拚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拚却,是拼掉了的意思。换将,是换得了的意思。诗人说拼掉了衰老的红花一万点,换得了新长的绿叶亿万重,岂不也很好吗?这个意思,北宋的王安石、秦观的诗里也说过,但不如杨万里表达得这么生动有力。还有,向来诗人容易悲愁,秋风飒飒,秋雨萧萧,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冷落。而杨万里在《秋凉晚步》诗中却说:“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政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诗人说人们以为秋气使人悲哀,其实未必是这样,轻微地有一点寒意不正是气候宜人的季节吗?绿色池塘里的红色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荷叶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园的小叶片。像这样写春天、写秋天,就写出了新意。“诚斋体”诗歌的新还表现在艺术构思和遣词造句上。隔着大树,青天从许多树叶缝里显现出来,诗人这样描写:“隔树漏天青破碎”。一阵急风吹过竹丛,碧绿的竹竿竹叶随风摇动,诗人这样描写:“凉风度竹碧匆忙。”用青代表天,用碧代表竹,突出了色彩,却又写色彩变得支离破碎,甚至显得慌慌张张。这就表现了诗人构思新颖。唐朝刘长卿有诗说,“闲花到地听无声。”这没有什么稀奇。悠闲自在的花片掉在地上,听不到声音,谁都有这种经历和体会。然而杨万里却说花落地有声音。听不见声音,而说有声音,是表示风吹之猛,花落之多。这还不算什么,诗人由花是红色的,更进一步说花掉在地上发出了红色的声音他说:“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剪剪,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诗人说这种剪剪轻风,其实并不轻,因为它还吹落花片在地上发出红声。“红声”二字,造词很新,以色彩修饰声音,把视觉和听觉的感受统—起来,不但写出花片坠落堆积之状,而且写出诗人惋惜和哀悼落花之情。

   第三,“诚斋体”描写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观察细致、体会深入的特点。诗人能感受到竹深树密的地方“时有微凉不是风”。植物能吸收光热,降低温度,诗人在竹深树密之中,感觉到凉意,但这凉意并不是由于吹来了一阵清风。同样,水也是能吸收光热,降低温度的,诗人说“大江欲近风先冷”,靠近江边首先感到风吹来是冷飕飕的。如果说这方面还属于诗人感觉的敏锐,那么诗人描写蚂蚁搬家,沿途交头接耳传递消息,忙忙碌碌运送存粮,描写苍蝇在冷天晒太阳,随着日影的移动,从这扇窗户飞到那扇窗户,描写乌鸦歇在栏干角上,发现乌鸦嘴巴上还长有胡须,这些就属于诗人观察和表现客观相当细致入微,写出了一些小动物的特点。当然写得琐屑,就没有什么兴味,妙在诗人往往从细处写出人们不曾留心的一些现象,使人读后觉得有意思。夏天树上的青虫,吊着长丝下垂,诗人这样描写青虫:“垂丝到地都回身。”看着快落到地上了,青虫又回过身来沿着长丝向上爬。诗人说,你瞧,青虫就这么顽皮淘气。本来青虫使人讨厌,北京居民叫做吊死鬼,但经诗人这—写,反倒使人觉得看着青虫吊上吊下的,真有些好玩了。诗人不只是写小动物写得细,就是写自然景象也写得细。他写小溪的流水流得飞快,说:“流到前滩忙似箭,不容雨点稍成纹。”描写水流之快如射出去的箭,这句比较平常,下句描写溪水奔流,不让落下去的雨点稍为形成波纹,这就写得非常生动,而且写得细致,以小见大。

   第四,“诚斋体”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上面举到的溪水与雨点之间像是在竞争,又像是在赌气,溪水竞不让雨点形成波纹就赶快流走了,这已经类似于把客观事物拟人化,而写得较多的是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交往联系。比如诗人家乡江西,在临安之西,诗人羁留临安不能回家乡,偏东风吹着扬花向西飞去,诗人就觉得这是杨花故意欺负他,“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诗人在小溪旁边等待观赏月亮,越等越抱怨月亮老不出来,诗人就觉得这是月亮存心跟他闹别扭:“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迟出。”夏天太热,连风吹过来都是滚烫的,叫人受不了,可是风经过竹丛吹来却是清凉的,诗人就觉得这是竹子很懂得道理,很有人情:“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此外,诗人描写在风的吹拂下,小草像是在摇头,芦苇像是庄叩拜,松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