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诚斋体在金代的际遇
最新热门    
 
诚斋体摭谈

时间:2009-8-8 16:42:57  来源:不详
像是在整理胡须。我们前而说扬万里的诗写得亲切有昧,这是与诗人常常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有关的。

   第五,“诚斋体”诗歌具有奇趣。什么是“奇趣”呢?从字面讲是奇妙的趣味。实际上“趣”包括风趣、情趣、机趣、理趣等等。一般来讲,在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中,风趣居多。比如,诗人看色彩艳丽的酴醾花和歇在上面的色彩斑斓的蝴蝶,看了半天,区分不出来,“酴醾蝶蝴浑无辨。”后来终于区分清楚了:“飞去方知不是花。”那飞走了的是蝴蝶,停下不动的就是酴醾花了。又比如,诗人看无数奇峰,十分壮观,可是,奇峰怎么在变化呢?“却有—蜂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原来那忽然长大的奇峰是云,而一动不动的才是真正的奇峰。这些描写都带着诙谐的笔调,可谓妙趣横生。在诗人的笔下,自然景物有时会同诗人开起玩笑来。《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江北山》诗的第二首写道,“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诗人觉得从山岭下往上看山像低伏着的波涛,可是山见着人爬上高处,就立刻跟人比赛高低。爬山的人登上一步,高出一步,再回顾一下四周的山,它比人爬山的脚步还要高。本来翻山越岭,上得一山,又见一山,这是很普通的情况,但诗人写来,把山写得像个调皮鬼,通篇充满着幽默风趣。还有一首《过松原晨炊漆公店》诗,和这首诗类似。诗人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这是写的下山。山还是要跟人捣乱,你要出山么?偏不让你出去,下得一山,又见一山。不过,这首诗除了风趣之外,还包含有理趣。读了这首诗,使人领悟到不可因小有成绩而洋洋自得,须知事物发展曲折变化,人生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

    第六,“诚斋体”诗歌写得活泼、清新、幽默、风趣,是由于诗人学习了晚唐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又受到了宋代盛行的理学、禅学的影响,而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则是他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诗人对儿童的生活活动很感兴趣,经常被儿童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好奇淘气、一片纯真所深深地吸引。儿童或东奔西跑捕捉柳絮,或把冰块悬挂起来当乐器敲打,或钻进油菜田里追赶蝴蝶,或放牛时躺在树荫下打瞌睡,都能使得诗人百看不厌,细细品味。诗人有的作品把儿童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嘲樨子》一诗写道:“雨里船中不自由,无愁稗子亦成愁。看渠坐睡何曾醒,及至教眠却掉头。”稗子,就是幼儿。渠,是第三人称,当他字讲。掉头,等于说摇头。诗中描写幼儿跟着大人坐船,偏又碰着下雨,简直难受极了。玩没有什么好玩的,看没有什么可看的,船里面空间有限,又活动不开。所以“无愁稗子亦成愁”,小孩不懂得忧愁的,也忧愁起来了。坐在船里,无精打采的,睏了,可是叫他躺下来好好睡一觉,他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再也不肯睡。显然,诗人这么描写,是非常同情这小孩子的,因为活蹦乱跳正是小孩子的天性,成天关在狭窄的船里,岂不把小孩子给苦了吗?必须具备小孩子那样心性的诗人,才能体会小孩子的喜患哀乐,才能写出《嘲樨子》这样的诗歌。但要注意,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杨万里的这一类诗歌是别的诗人极少有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感到杨万里仿佛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和表现自然万物,而自然万物也就带上了几分童话的色彩。秋天的蟋蟀叫了,树叶落了,这种自然景象在诗人笔下便成了“吟虫将落叶,有我拍还歌”,秋虫蟋蟀在吟唱,一片片的落叶掉在地上为蟋蟀打着拍子。夏天傍晚热气渐消,刚冒出的荷花还被绿叶遮盖着,在诗人看来却是“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荷花到了黄昏时分还怕炎热,低着头躲在荷叶做的绿伞底下。我们前面说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构思新颖,观察细致,把客观景物拟人化,这些特点其实往往就是跟诗人那种天真烂漫的童心分不开的。要在别的一些诗人眼中,这样写诗未免不够庄重、严肃。殊不知“诚斋体”诗歌的特色,正在于它活泼泼地而又带着几分诙谐的笔调。

    不过,杨万里这一类诗歌,由于诗人太相信师法自然的原理,太注重一时片刻的印象和感受,太依赖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写作方式,因而容易流于浮滑,伤于浅薄缺乏深远的意境和使人百读不厌的名篇佳句。比如看到荷花的花瓣吹落水中,像许多小船在荷叶长柄周围飘来飘去,诗人写道:“泊了又离离又泊,看他走遍水中天。”“泊”指停泊。他,指荷花花瓣。诗人描绘荷花花瓣在荷叶长柄旁边一会儿停下来,一会儿又离开,整个湖面都走遍了。这样的描绘显然没有经过艺术上的精心提炼,似乎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又比如在《小丹晚兴》诗的第二首中,诗人写他在船上看山,原文是这样的:“人在非晴非雨天,船行不浪不风间。坐来堪喜还堪恨,看得南山失北山。”这样的诗,不仅读来索然寡味,而且简直像在玩弄文字游戏了。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