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宋代之防盗版
宋代——还是宋国——有…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墓地风…
西和乞巧:古代女儿节的…
陕西韩城宋代壁画墓揭开…
《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
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学史…
陶渊明在宋代被空前接受…
模拟与真实——唐代女性…
基于宋代士人心态的解读
最新热门    
 
论宋代女性诗词的对话情境与叙事艺术

时间:2009-8-8 16:43:02  来源:不详
(《伤别二首》其二),这是多么温情的劝解与安慰!但燕子却不是始终都对作者说着柔情暖心的话语,更多的时候,它是以嘲讽炫耀的姿态,欺凌着多情执著又敏感脆弱的女作者,如《羞燕》:“停针无语泪凝眸,不但伤春夏亦愁。花外飞来双燕子,一番飞过一番羞。”面对这位从春愁到夏含泪凝眸独坐的女子,那双飞的燕子“一番飞过一番羞”,这种无言的“体态”语言,是以“双”飞的炫耀式的动作,在“羞辱”“独”坐无伴的作者,深深地刺痛了这位敏感女子脆弱的神经!诗题曰“羞燕”,是一个被动语态,是被燕所羞,或者是作者看到双飞的燕子感到害羞,无论哪种理解,作者都是被动的“羞”的承受者。是啊,人间的精灵,你们应该理解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是将鸟儿拟人化,而是将鸟儿完全地人化,把鸟儿作为对话的主体。作者仿佛不是在作诗,而是在写剧本,将人与鸟儿的对话写得极为生动,极具表演性,在悲伤的情感之中添加了一缕惨烈的幽默,闪现出一种痛心而凄苦的神情,把诗变成了一种短小精炼的悲剧。
  
  三、自我言说的对话情景
  
  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炳说:“艺术则主要是帮助人类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宋代女性作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作家诉求于女性自我,向内心深处开掘,达成心灵宣泄,实现自我情感救赎与内心平衡的一种存在模式。这与男性作家俗文学中洋溢的“阳刚、热烈、活泼、充满生机的”“空阔开敞的美感”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一类对话中,作者有时使对话主体采取常规的对话形式,在作品中构成普通的对话语境,如李清照的《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张玉娘的《法曲献仙音·夏夜》:“夜初永,问萧娘近来憔悴,思往事,对景顿成追省。”这一类对话与此前的两种对话形式所不同的是,对话主体与客体兼容为一,是作者自己与自己言说的方式。李清照以自己劝慰自己饮酒的特殊表达模式,真实呈现了与丈夫离别孤人独处借酒浇愁百无聊赖的相思苦痛。而张玉娘作品中“萧娘”的问题是作者为自己设计的,答语自然是自个儿对答的,因思往事追忆心中的恋人而容颜憔悴,故而引起作者自我怜惜的情怀,便有了自我关切的询问。这种表达方式,使作品显得活泼、通俗,富有生活气息。
  宋代女性作品中有一种自言自语的对话是反问式结构。这种类型尤其在李清照作品中比较普遍,多达数十处。一般分为无答语和有答语两种类型。无答语如: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画楼重上与谁同?
  这种反问的句式实则是一种自言自语的叙述结构, 它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在作者心里是肯定的。以反问来表达,使作品结构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气,增强了感情表达的深度与力度。
  宋代女性作品运用最多的是一种有答语或类似于答语的反问句式。例如: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袅袅娉娉何样似?一缕轻云。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除了前面三个例句后面语句是对前面问题的直接回答外,其余每个反问句后都跟着一个描述性的语句,而描述句一般都与反问句的内容相关联,而且是颇具形象化的阐释。如“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谁怜僬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是以女主人公脸上的粉泪、头上的花钿与“踏雪”“试灯”“无意思”的形象描写,再现了失去情侣内心痛苦的情感体验,是直接呼应于“谁与共”“谁怜”的问题。“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是以翘首远望进入视野的“连天芳草”和“望断”的动作频率,刻画了一个望穿秋水痴心女子的形象,呼应了“人何处”的内容。《添字丑奴儿》虽然没有回答“谁种芭蕉树”的问题,但后面的语句却是直接抒写芭蕉树的,且从“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重叠复沓的词语结构,可以看出作者愁绪满怀颇难宁静的厌倦,可以理解首句“门前谁种芭蕉树”的反问句是为了构筑一种怨怒烦躁的语境,而后面的接句正好是对此种情境的承接。因此,它们是一种内在感情抒发的呼应。这种反问式对话模式,是一种异于常规的变形于自言自语式的对话,因为有对问题内在联系上的回答,使反问句的问题落在了实处,从所抒发的内在感情上组成了对话的框架,因此这些词作同样构成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对话情景。
  广泛来看,自我言说是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写作方式,但是宋代女作家的自我言说在这里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她们的自我言说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人生情结——孤独。她们情有所寄又无所寄,情有所托又无所托,人生的大部分光阴都在孤独中度过。所以她们只能与自己对话,在言语和书写中寻求自由和理想,寄托情思和希望。而且,由于这样的自我言说总是在反躬自问,总是在自问自答,女性作家们孤独的生存状态和细腻、幽深、真切的情意便跃然纸上,感人肺腑,如李清照所说的“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实际上,在对话情景的作品中,宋代女作家们更多的是兼用多种对话情境,如李清照的《怨王孙》: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不仅运用了自言自语的反问式对话,还有“拟托行云,问东君”人与行云、行云与东君的对话。还有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是由反问式对话和与他人的对话共同完成的,而且描述性语句置于反问句之前,作者由对现实情景的描绘,引发出“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的沧桑变换、人生无常的感触。既像是作者自言自语,也好像是回答乘坐“香车宝马”而来的“酒朋诗侣”。而“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似乎又是朋友邀请作者出游的话语。词的下片,作者则陷入对昔时元宵佳节的回忆中,以追忆的笔触,叙说的口吻,展现了昔日佳节的繁华与美好,最后发出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心灵哀叹,作者又回到自己内心深处,诉说人生的坎坷境遇,给全词涂抹了一层凄美的悲剧色彩,展现出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由此可见,以对话方式建立起宣泄主体情感的特定语境,展现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审美灵感,是宋代女性作品富于创造性的普遍的叙事艺术。它在女性孤独寂寞的精神世界与人间富有生机的现实生活之间构筑起一道彩虹,绘制了一幅亲和、温馨而富有生机的生活画面,它是宋代女作家孤独寂寞的生存际遇中渴望与人交流的一种独有的文学话语表现形态。它还是一种与人间世俗生活相通的本色化的抒写模式,不仅使宋代女性诗词创作走向世俗化,走进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也使人间凡世融融乐乐富有情趣的现实生活气氛,五彩缤纷地充溢在宋代女性的作品之中,显示出它世俗而本色的蓬勃生气。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