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谈苏舜钦、梅尧臣开宋诗之面目

时间:2009-8-8 16:43:0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苏舜钦和梅尧臣是推进北宋诗歌革新的重要诗人。清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原诗外篇下》)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生于开封。他早年胸怀报国的壮志,二十几岁就参加政治活动,不顾职位卑下,不怕得罪权贵,写有不少政论,多次上书,批评朝政,针锋相对上《乞纳谏书》,认为这“不惟亏损朝政,实以自取覆亡之首”。他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群小为之侧目”,一般小人都不敢正眼看他。后由于范仲淹的举荐,经召试,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在范仲淹、欧阳修等遭到贬斥,宋仁宗下诏禁止百官“越职言事”的时候,他针锋相对上书请求皇帝“纳谏”,即广泛听取意见。范仲淹后来做了参知政事,他又写信批评范仲淹顾虑较多,措施不够有力,并具体提出了七条建议。他的岳父是宰相杜衍。杜衍、范仲淹、富弼等都是推行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御使中丞王拱辰为了反对杜衍等,借口苏舜钦等用公款召妓乐,对有关人员进行劾治,苏舜钦以“监主自盗”罪由集贤校理除名,即开除公职。他一怒之下,离开京城,到苏州过起流寓生活。在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经常写诗抒发胸中的愤懑。苏舜钦所写的《沧浪亭记》,语言简洁流畅,叙事、言情委婉曲折,感情深切,颇似柳宗元的格调。“沧浪”,取古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义。表露了远离污浊官场,“安于冲旷”,逍遥于自然的生活情趣。在《离京后作》一诗中,他说:“脱身离网罟,含笑入烟梦。”网罟,是捕鱼的网。烟梦,是云烟和藤萝,指荒野隐居的地方。他把官场看作捕鱼的网,离开官场倒获得了自由,于是含笑步入那荒野之中,与丑恶污秽的官场决裂。此后,他怎么也不肯回到京城做官。他祖父、岳父都曾作过宰相,在朝中是颇有声望地位的。但他并不依靠这种关系去谋取个人的高官厚禄,可见他的耿介,孤傲。欧阳修说他在苏州“日益读书,大涵肆于六经,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除了广泛阅读儒家典籍,就常常借诗抒发他的愤懑。他在宋仁宗庆历八年去世,只活了四十一岁。

梅尧臣(109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以叔父梅询荫补官,长期担任主簿、县令等职;五十岁时,经面试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所以又称梅都官。但看不出他有什么政治抱负。他父亲一直住在乡下,无意功名,他从十三岁起就跟随叔父,而梅询是功名心切、官瘾很大的人,终于因为攀附保守派头子吕夷登上高位。梅尧臣恐怕多少受了叔父一些影响。他曾经对范仲淹表示支持,等到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没有引荐他,他就心怀怨恨,写诗讥讽范仲淹,可见他的政治品质不怎么好。

苏舜钦有诗八卷,存诗215首,有现实内容的大约23首,占十分之一。他写的诗少,是由于他不专力写诗,也由于他死得太早。但这些不多的诗歌,已使我们看到一个爱国志士的高大形象。在《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一诗中,他说:“蛮弓不敢欺,四海无灾殃。”蛮,指外族侵略者。要使外族侵略者不敢南向弯弓,发动战争,欺侮宋朝,又要使四海安定,全国各地都没有祸害,这就是苏舜钦的奋斗目标。他的《吾闻》诗说:“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意思是我虽然出身在儒生家庭,但我有消灭叛乱入侵的外族敌人的志气,表现出他的杀敌报国的雄心。在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罪行方面,苏舜钦几乎无所顾忌。在《庆州败》中对任用只识“酣觞大嚼”的“乳臭儿”,和他们在敌人面前“涕浃”求饶的丑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谴责宋王朝边防将官的怯懦无能,失地丧师,为失地丧师感到羞辱,“羞辱中国堪伤悲”。《己卯冬大寒有感》一诗描述了边地的苦寒,颂扬戍边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同时揭露朝廷的昏庸无策,以致使得战事常常失利。《吴越大旱》一诗指斥统治者不顾“炎暑发厉气,死者道路积”的严重灾情,仍然“暴敛不暂息”,大热天瘟疫流行,路上都堆满死人,统治阶级还不放松对人民的搜刮掠夺,而且强行征兵,被抓去的人,“鞭笞血涂地”,鞭打得流血满地,结果“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三分之二的人被折磨死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人也没有粮食可吃。苏舜钦对此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大风》诗写他看到风暴带来破坏,就想起农民的庄稼会给刮得一干二净,“露坐不免念禾黍,必已刮刷无完根”。

   《城南感怀呈永叔》以亲见耳闻的事实,揭示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并和统治者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是写给欧阳修的,“永叔”是欧阳修的字。

    第一段以观览春天的景物,心里暂时得到安适。“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远林气霭霭,长道风依依。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 

“春阳泛野动”,是说春天的太阳,使得遍野都活跃起来。“春阴与天低”,是说春天的阴云布满上空,好像天都变得低矮了。“远林气霭霭”,是说远处树林的云气朦朦。“长道风依依”,是说长长的道路上轻柔风儿轻轻袭来。这四句写春日的风光,充满无限活力,具有浓郁的色彩,霭霭的云气和轻柔的风又有着迷人的神韵,春季风光,使人心清舒畅。观览如此春光,使人心情暂时得到安适。自然现象虽可喜,而社会现象却可悲。“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但是看到人民的生活现实,感触完全改变了。“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现实的情况是可骇可悲的,真是使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这里,点明诗题的“感怀”。起初的“感怀”是观览春天的景物,内心很舒适,后来这“感怀”忽然改变了,因为看到的使人目不忍睹,听到的使人耳不忍闻。以上第一段由春日的“感怀”引到人生的“感怀”。

    下面转入第二段,具体描写“所见”、“所闻”。“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晓得雪,宿麦生者稀。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所掘寻凫茈。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天意岂如此,泱荡莫可知!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

   “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晓得雪,宿麦生者稀。”这是写连续发生天灾,去年先是涝,后是旱,地没法耕种,到了冬天气温偏高,冬天快完了又下起雪来,因此麦子很少有成活的。“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是说将来当然打不到粮食,没有希望,在目前就已为饥饿而痛苦了。“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是说因为没有吃的,老老小小遍地去挖荸荠。“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是说荸荠近来也挖完了,大家就靠采摘卷耳来代替。卷耳,石竹科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荒年多用以充饥。卷耳也可以作药,有清热解毒的疗效。所以下面说:“昔云能驱风,充腹理不疑。”以前人们认为卷耳能够驱风,那么用来充饥也应无可怀疑。但事实是卷耳不能当食品。“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现在吃了卷耳有毒,损害了肠胃,结果“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人们十之七八被毒死了,横尸在路上,猪狗啃尸体的骨头,乌鸦啄尸体的皮肉。对这种情况,诗人感叹说:“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天意岂如此,泱荡莫可知。”泱荡,形容高深莫测。这几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使良民百姓遭受残害,而使鸟兽吃人的尸体吃得又壮又肥?老天爷的意志难道是这样的吗?天又高又远,真是无法了解啊!诗人以天高难问的感叹结束对所见所闻的叙述,但感叹却没有结束。天意是不可知的,而官意则可知,诗人把笔锋转向当今高高在上的大官们。诗人说:“高位厌梁肉,坐论搀云霓,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厌,是吃泡的意思。搀,这里是穿刺的意思。搀云霓,是刺向天上的云彩,表示议论很高,钻到天外去了。熙熙,是安乐的样子。这几句说,占据高位的大官酒醉饭饱,坐在那里发表—些不切实际的空论。他们大概真是没有使人民富足的办法,叫大家安居乐业。在诗的第二段里,诗人写出人民的“十有七八死”与达官贵人们的“高位厌梁肉”作对比,揭示触目惊心的不合理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感情。

诗的第三段,是诗人联系到自己,把“感怀”的内容深化一步。 “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纮不能齐。”伶俜,瘦弱单薄的样子。嵘纮,形容山势险峻。这几句的意思是:我现在也饿得瘦弱无力,同情苦难的人民,又扪心自思,自顾不暇,还能对人民有什么帮助呢?满胸只堆积着无限的忧愁悲愤,像险峻的高山似的,不能平息下来。这最后两句诗“愁愤徒满胸,嵘纮不能齐”,使人想到杜甫诗的“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表现了苏舜钦在忧国忧民这一点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像《吴越大旱》这类诗歌,现实性、人民性都是很强的。

   梅尧臣的诗有五十九卷,二千五百多首,有现实内容的约二十首,不到全部诗歌的百分之一。这些少量的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应该予以肯定,还是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一定的关切的。他的诗很著名。西昆体诗人钱惟演留守西京时,把他看作忘年交,引与酬唱。欧阳修把他看作诗友,当时人把他们比做韩愈和孟郊,二人也颇以自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宋初,佐修以变文体者尹洙,佐修以变诗体者则梅尧臣。”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田家》、《岸贫》、《小村》等诗描写了农民的贫困生活。他们“无物充煎釜”,没有米下锅;他们“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襁”,没有衣服穿,小孩只得用荷叶来当裤子,“老叟无衣犹抱孙”,老翁衣不蔽体,还要照顾小孙儿。梅尧臣的《送王介甫知毗陵》、《道旁猛虎行》等诗则直接描写了官府对人民的压榨、迫害;还有《田家语》、《昆阳城》、《老牛陂》《汝坟贫女》等诗具体描写了兵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汝坟贫女》。汝,指河南的汝河。坟,指水边高地。汝坟,就是汝河岸边。诗题标作《汝坟贫女》,因为诗中描写的是汝河岸边一个贫女的痛苦遭遇。这首诗的前面有序,扼要说明征兵所造成的目不忍睹的惨状。诗序是:“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者牛陂,僵尸相继。”与史实印证,这是与西夏用兵时,在陕西河南抽弓箭手的情况。汝坟,《诗经·周南》中有《汝坟》篇,是用一位妇女的口吻写的作品。《汝坟》诗序说“汝坟”是“汝坟之国”,隋朝设汝坟县,即现在河南叶县。这篇作品是记汝坟地方一个贫女的遭遇,也是用一位妇女的口吻。《诗序》中所说的“壤河”,地名,即瀼河,在今鲁山县,“昆阳”,地名,在今叶县北。“老牛陂”,是昆阳一个地方。序的大意是说:当时又一次征召弓箭手,连年老的和年幼的人都征召了。天下着大雨,气候冷极了,沿路死了一百多人。从壤河到昆阳的老牛陂,尸体一个接着一个。诗人在序中概述了目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