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大儒杜甫

时间:2009-8-8 16:43:14  来源:不详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原始儒学的精神丧失殆尽,特别是原始儒家倡导的基本观念中的情感性受到致命的挑战。实际上,真正能和原始儒学接轨的不是后世形形色色的儒学家或经学家,而且富于感情文学家、诗人,这大约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杜诗与儒学

中国的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文学观点直到现在仍有广泛的影响,《论语》也是文学意味颇浓的儒家经典。《孟子》中绝大部分篇章是抒情性强、气势磅礴、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儒学特别接近古典诗歌,学诗是孔门的六门功课之一,孔子以《诗经》作为教材,古代诗歌抒情性与儒家观念的感情色彩极易融合,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爱"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而且在这方面比孔、孟有很大的发展。。我们说,儒家所倡导的观念多是感情性的,但孔孟只是开了一个头,并没有就此加以渲染展开,因为他们毕竟是思想家,不是诗人。而后世的儒家代表人物(特别到了清代)忽视了这一点,使得原始儒家风貌逐渐丧失,把一个本来特别具有人情味的学派,搞得最为僵化、最不近人情,甚至到了令人憎恶的地步。

儒家基本观念在杜甫诗中恢复了初创时的特征,变得丰满鲜活、更富于人情味。我们 读杜诗、体会儒家的思想意识,似乎儒家倡导的那些只能令人仰望的伦理观念就在身边、就活跃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还可以说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有了这些观念,我们才变得不世俗、不庸俗,甚至说变得更文明了起来。而且杜甫写到这些时是那么自然,顺口说出,好像是从他内心中流出来的,根本不是后代道学家那样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后人读杜诗所受到的儒家观念的感染、绝不会亚于读儒家经典。

说忠爱

就拿忠君爱国的观念来说,在孔孟的著作之中并不突出。孔子只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族入侵中原地区;孟子是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把儒家这些与忠君爱国有关的因素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这是杜甫的功劳。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担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这不是远比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更富于感召力吗?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君"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国家社稷是老百姓为主体的,不顾普通百姓利益、任意胡来的皇帝只是"民贼独夫"。孟子对"民贼独夫"所表达的愤怒成为后世进步士人的榜样。

杜甫笔下的"老妻"--说仁爱(一)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我体会这个"圣"字不仅仅是完备,还有"圣洁"之意。

杜甫的仁爱之情像儒家的爱有等差一样也是由近及远的,这一点从社会学上说是宗法制度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反映了人的情感的投注也像认识一样是由近及远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这种"爱"比西方文化中倡导的、由宗教神学出发的博爱更好理解,更具有可操作性。

杜诗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儒家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和"夫为妻纲"以外,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孔孟谈得很少(很奇怪,孔、孟二老都休过妻)。孔子说过要"敬妻子"(这个"妻子"是包括儿子的),这是从"妻子"在宗法制度中位置来立论的。而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根据"由近及远说",妻子距自己最"近")的,

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敬"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唐代是个浪漫的时代,诗人的生活则更是如此。历数唐代著名的诗人当中很少有像杜甫这样终生与原配妻子厮守而不旁鹜的。而且杜甫特别能体现儒家近于人情的风格,所以杜甫笔下的妻子也有非常女性化的一面,不是像汉代的孟光嫁了一位有德的梁鸿非得要"椎髻布衣"。"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月夜》)这是杜甫心目中妻子的形象;"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北征》)借写小女儿,调侃久别的妻子。从这些诗篇可以看出杜甫能把儒家的道德情感表现得极富温情。须知杜甫不是"丈夫正色动引经"那种迂腐角色。

朋友间的深情--说仁爱(二)

杜甫描写友情的诗章尤为动人。朋友是儒家伦理中所关注的"五伦"之一,与其他"四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比较起来"朋友"一"伦"更富于"平等"的特征,因为"朋友"不像前"四伦"几乎是不可选择的。杜甫的朋友大概可分为两类,一是与身份杜甫大略相同的文士诗人;一是没有文士诗人身份的普通朋友。杜甫的交游是很广泛的,开元、天宝时期有成就的文人才士大多与他有往来。这在杜诗中都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李白。正如闻一多所说,李杜的交往,仿佛天上的日月走到了一起,世间要看作祥瑞,顶礼膜拜的。

如果你没有读过杜甫写给李白与怀念李白的作品,你就不会懂得古典友情会那样诚挚动人。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情谊,它与古代"管鲍之交"的传说相比也毫不逊色。李杜之间的来往没有丝毫的势力和功利的的成分,纯粹是因为互相欣赏,铸成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李白晚年,由于参加了永王璘幕府,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弄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所谓的"世人"是指有影响力的官人与文士)。此时的杜甫虽然也在朝廷任职,但他对李白的认识和友情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杜甫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他剖白辩护,并向世人呼吁。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怀念李白作品中最杰出的篇章。诗中不仅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更表达了他对李白的理解。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读者在一片朦胧的月色中,仿佛见到了李白忧郁的目光;"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小像,其中饱含着拍摄者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李白一生的定评。因此,我们说李杜交游放射出的光辉,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才",更重要杜甫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李白是幸运的。

杜甫写到他的这些第二类朋友时,多是描写这些朋友对他的关爱、写在他遇到困难时,朋友给予的无私的援助。读杜诗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杜甫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朋友帮助他,他生活在关爱之中。如病卧长安时,有一位叫王倚的朋友曾热情地招待过他,为此他写了《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诗中热烈歌颂了穷朋友之间相濡以沫的深情;战乱之中,他偶然遇到老朋友"卫八",受到热情的款待,他写了《赠卫八处士》。这首诗描写了在一个沉沉的暗夜,为温馨友谊的灯光照亮生活的一角。又一次,杜甫全家逃难山中,遇到大雨,饥寒交迫,狼狈不堪,当深夜路过彭衙、来到朋友孙宰家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漫睡,唤起霑盘飧。

孙宰是全家动员,招待这位落难的不速之客,使杜甫一家老小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杜甫把他感激写到这首朴素的《彭衙行》中,使千载以下的读者又一次体验了友情的珍贵。杜甫后半生漂泊生活中也是如此,他一家的衣食住行几乎完全依靠朋友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杜甫一家早就成为饿殍了。如果文学史上没有留下这些温馨的描写,后世的读者岂不会怀疑我们祖先是在黑暗而冰冷的世界里匍匐!

儒家创始人把朋友列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伦",但是他们除了谈到交友的原则是"朋友有信"和朋友之间要互助外,并没有作更多的论述。杜甫不仅以友谊作为其作品的重要主题(这几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的主题",其重要性可以等同于西洋诗歌中男女爱情的主题),而且用极富感情的诗句为读者展示了友谊所应遵循的原则,如互相尊重(杜甫在诗中谈到其友人的诗歌作品时都是竭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