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北郭诗社考论

时间:2009-8-8 16:43:2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北郭诗社分为前后两期。清人称诗社前期主要成员为“北郭十友”;“十才子”则是明人对诗社后期主要成员的称谓。诗社成员多达十九人,其中包括明初最著名的诗人——“吴中四杰”。诗社活动于元明之交的战乱年代,其成员表现出明显的避世倾向。其活动和诗歌创作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明初的吴中诗派即是在北郭诗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 北郭十友 十才子 吴中四杰 吴中诗派

元季明初,吴中地区的文人群体性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声名较著者,有杨维祯的铁雅诗派、顾瑛的玉山雅集和高启等人的北郭诗社。关于铁雅诗派、玉山雅集,学界已作了较多的研究,而对于北郭诗社则论者寥寥。虽然郭绍虞、蔡茂雄诸先生都已注意到它的存在 ① ,但限于体例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对于“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以及诗社的分期、特点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或较少涉及,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本文即拟在前辈学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北郭诗社作进一步的研究。

“北郭十友”与“十才子”

研究北郭诗社,首先需要澄清“北郭十友”与“十才子”的关系问题。从清人钱谦益开始,“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即被混为一谈,其说见于其《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前编十一“余左司尧臣”:“尧臣字唐卿,永嘉人。早以文学著,客居会稽,越镇帅院判迈善卿、参政吕珍罗致幕下,与有保越之功。荐剡交上,无意仕进,于越之桐桂里治圃结茅,署曰‘菜’已而入吴,居北郭,与高启、张羽为‘北郭十友’,即所谓‘十才子’也。”《明史》沿袭钱说,将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称为“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至此,遂成定论。后世的研究者也均无异议②。

然而“北郭十友”与“十才子”虽均为十人,但其具体人选却并不一致。考“十才子”之称,最早见于明初吕敏的《题徐幼文惠山图》:“徐幼文居姑苏北郭,时称‘十才子’,幼文其一也。……无锡县庠吕志学题,实洪武庚申七月也。” ③ 庚申年为洪武十三年,高启、徐贲均已谢世。吕志学,即吕敏,他是高、徐的生前至交暨同社友,三人彼此多有倡和且结集行世,名《东皋倡和集》 ④ 。因此,他的言论应该具有相当的可信度。他在回忆旧事时,只提“十才子”而不及自身,亦没有明确“十才子”究为何人。第一个明确“十才子”所指的人,应是明万历年间的焦竑。他说:

张羽,字来仪,乌程人。元末避地吴中。颖敏,读书一览不忘,为诗文俊逸典雅。工绘事。洪武初,为郡学训导,历官翰林待制、太常寺丞。所著有《静居集》。羽与高季迪、杨孟载、徐幼文、王止仲、张子宜、方以常、梁用行、钱彦周、浦长源、杜彦正辈结诗社,号“十才子”。 ⑤ 此说尚见于明包汝楫《南中纪闻》:

洪武初,张羽、杨基、高启、徐贲皆有盛名,世以拟唐初四子。又张羽诗社,自高季迪、杨孟载、徐幼文外,有张子宜、方以常、王子仲、浦长源、杜彦正、钱彦周、梁用行辈,号“十才子”。 ⑥ 明黄暐《蓬轩类记·著作记》“张适”条:

张适,字子宜。七岁习《诗经》,过目成诵;十三岁赴乡试,称奇童。元季隐居不仕。洪武初,宋濂荐修《元史》,拜水部郎中,未几辞归,与高季迪、杨孟载、张来仪、徐幼文、王止仲、梁用行、方以常、钱彦周、杜彦正、浦长源辈结为诗社,号“十才子”。 ⑦

“北郭十友”则出于清人之口,这是台湾蔡茂雄先生率先注意到的 ⑧ 。一番周密考辨之后,他认为:“‘北郭十友’可能是钱谦益据高季迪的《春日怀十友》诗取的,后来朱彝尊等编修《明史》,采纳钱氏此一称呼入《文苑传》,另加‘十才子’,终于传扬开来。” ⑨ 此说对于“北郭十友”的来历解释甚明,但他认为“十才子”之称始于朱彝尊,则显与事实不符。

“北郭十友”的成员,清人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说不包括高启,“北郭十友”为高启的十个诗友。钱谦益说:

愚山云:“唐卿居会稽,越镇帅迈善卿、吕珍罗致幕下,有保越之功。无意仕进……后入吴,居北郭,与里中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启十友。” ⑩ 陈田《明诗纪事》同此说 11 。

《明史稿》则另辟一说,舍弃杨基,而将高启作为“北郭十友”中的一员:“高启,字季迪,长洲人,博学工诗。家北郭,与王行比邻,其后徐贲、高逊志、唐肃、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皆卜居与相近,号‘北郭十友’,又以能诗号‘十才子’。” 12 《明史》即采此说入史,通行于天下。

陈衍于元诗着力甚深,曾著《元诗纪事》行之于世。他的《石遗室诗话》舍王彝而取杨基,以“高启、杨基、张羽、徐贲、余尧臣、王行、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北郭十友’” 13 。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北郭十友”与“十才子”之间明显的区别:“十才子”之称起源于明初,而“北郭十友”的叫法则较之晚出了近三百年;“十才子”的成员一直稳定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杜寅、张适、梁时、浦源、方彝、钱复;而“北郭十友”无论包括高启与否,与“十才子”几乎都有接近半数以上的人员差别,但两者之间又确实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联: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王行既属于“北郭十友”中的成员,又被括入“十才子”的行列。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诗社活动于不同时期,而各个时期其成员有所变化的状况。后人不察,将“北郭十友”与“十才子”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的。

北郭诗社的分期与成员

北郭诗社是否存在分期问题,郭绍虞先生的有关论述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据高启《送唐处敬序》谓‘虽遭丧乱之方殷,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与张羽《续怀友诗》所谓‘故得流连诗酒间,若不知有风尘之警者’,可知他们结社之初,尚在元季群雄割据、扰攘不定之时。洪武二年,高启、王彝即以修《元史》见招;三年,高启放还,而唐肃又以荐召修礼乐书;四年,唐肃卒;五、六年间或复有社事,所以有些记载已无唐肃之名;七年,高启、王彝均坐魏观事被诛,而社事遂亦以终结。” 14 郭先生这段话有三处明显的错误:一则王彝被诏征修《元史》为洪武三年事 15 ,二则唐肃死于洪武七年而非洪武四年 16 ,三则社事之恢复不是洪武五、六年而是洪武四年 (详后) ;但郭先生已经推测到北郭诗社可能中断过,而且成员发生了变化。这恰恰是解决“北郭十友”与“十才子”关系的关键所在。

北郭诗社具体起于何时。吴宽、王鏊《正德姑苏志·周砥传》虽未给出明确的年月,但将高启、徐贲结社的时间定为周砥来吴之后:

周砥字履道,号匊溜生,吴人。博学工诗,豪放自好。尝寓居无锡,转徙宜兴之荆溪,与马治孝常穷山水之胜,著《荆南倡和集》。晚归吴中,复与高、杨诸人结社。兵兴,去客会稽,竟死于兵。砥效东坡书甚工,亦工画山水。 17 明张昶亦同此说:

周砥,字履道,吴人,寓家无锡。砥为人豪放自好,始解后一售,竟抑抑以死。至正末尝客荆溪,与马治孝常唱和成集。又来吴兴,与高、徐辈为社。无子,友人吕敏为收其诗,藏之。 18

更值得注意的是,徐贲在他为周砥、马治所作的《荆南倡和诗序》里,亦将他们唱和的时间定于三人同居吴时:“及予东还,与高季迪以诗倡和于吴,履道亦避地来居,故予三人交结又最密。”19

如此,我们只要知道周砥与高启结交的时间,就可以基本断定此年即三人结社的时间。高启《荆南倡和诗后序》给予了我们答案:“《荆南倡和集》若干首,句吴周履道、昆陵马元素所著也。二君尝客阳羡荆溪之南,故以名编。庚子春,余始识履道于吴门,相与论诗甚契……” 20 庚子年为至正二十年(1360)。是年,高启已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吴越漫游生活,重新回到了他在苏州北郭的故居,而徐贲、周砥也相继自义兴来到苏州,三人因为对于诗歌的共同爱好以及彼此心性的契合,遂结社为倡和友。此后杨基、张羽、余尧臣等新成员不断加入,其队伍和规模日趋壮大。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破苏州,张士诚政权灭亡。余尧臣、徐贲、杨基因与张氏政权的关系,谪徙临濠;高启兵后出郭,隐居青丘;张羽则回到了杭州。至此,诗社的重要成员或谪或隐,诗社的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

关于此期成员的记载,散见于他们的诗文或后人的传记。高启《送唐处敬序》云:

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已。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昆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余以无事,朝夕诸君间,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湮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合宴乐之好;虽遭丧乱之方殷,处隐约之既久,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也。 21

高启此序作于至正二十五年冬,此时诗社成员有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唐肃、余尧臣、张羽七人。

王彝《衍师文稿序》再添本人与释道衍两人:

至正间,余被围吴之北郭,渤海高君启、介休王君行、浔阳张君羽、剡郡徐君贲日夕相嬉游而方外之士得一人焉,曰道衍师。其为古歌诗,往往与高、徐数君相上下。是时,余所居鹤市,聚首辄啜茗树下,哦诗论文以为乐,顾虽祸福、死生、荣悴之机乎其前,亦有所不问者。师,儒林之出也,而托迹于浮屠之间。余故不以浮屠待师而师亦自待以为浮屠而已也。 22

王行在《跋东皋唱和卷》一文中,提到吕敏亦为同社友:

右诗一卷,渤海高启季迪、蜀山徐贲幼文访梁溪吕敏志学甫于东皋所唱和也。初,吴城文物,北郭为最盛,诸君子相与无虚日。凡论议笑谈、登览游适,以至于琴尊之晨,芗铭之夕,无不见诸笔墨间。…… 23

陈则为社友,则见于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皇明昆山人物传》:

陈则,字文度,家贫力学,以师范闻于乡里。洪武七年由秀才举任应天府治中,转户部侍郎,左迁大同府同知,陛知本府。公少与高启、徐贲、张羽、杨基辈相倡和,尝赋《紫菊》诗,得句云:“惟有魏花颜色似,春风秋露不相同。”同社亟称之,呼“陈紫菊”。 24

僧道衍《送李炼师还吴》诗也提及当时的社友:

荐绅吴下真渊薮,独欣东郭多交友。我着田衣共颉颃,形服相忘岁年久。闲止文章立追古,宗常问学曾无苟,来仪才广班马伦,徒衡笔下蛟龙走。吹台倜傥如达夫,岂特百篇成斗酒。菜□读书犹满腹,议论风飞钳众口。幼文词翰俱清俊,处敬温润浑如琇 。仲廉居富曾无骄,为学孜孜能谨守。吁嗟诸子皆妙年,自信黄钟非瓦缶。一时毁誉震乾坤,万丈光芒射牛斗。鹤瓢先生清且秀,深探道术持枢纽。山房每与吾侪会,茫然共入无何有。…… 25

此诗中提到的“闲止”指王行,王行字止仲;“宗常”,即常宗,此处为押韵计,故颠倒,为王彝字;“来仪”,张羽字;“徒衡”,指申屠衡;“吹台”,高启别号;“菜□”,余尧臣号;“幼文”,徐贲字;“处敬”,唐肃字;“仲廉”,王隅字;“鹤瓢先生”,李睿号。社友除了高启、王行、王彝、张羽、余尧臣、徐贲、唐肃及释道衍本人外,又多了申屠衡、王隅、李睿三人。

我们仔细考察前期的社友名单,可以发现“北郭十友”在这里可以全部找到他们的名字。换种说法,“北郭十友”应该是清人对于这一时期诗社重要成员的称谓。

诗社的再次兴起是在洪武四年。此次结社,是在张适辞官归吴后 26。张适何时辞官,时间不明,但据《乐圃集》卷一《余旧业在城西乐圃,朱先生之故基也,树石秀丽,池水迂回,俨有林泉幽趣。余乱后多郊居,辛亥春复返旧业二首》诗及其为高启所作《哀辞》可知,其最晚亦在洪武四年春。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