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论韦应物诗的盛唐情结

时间:2009-8-8 16:43:4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为探悉韦应物诗中所蕴涵的盛唐情结,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通过对其诗歌中兼具的浪漫诗风、现实传统以及内敛、婉曲的表现方式的综合研究,认为经过从逃避到超越的人生涅磐,韦应物其人、其诗都成为盛唐气象不绝如缕的余响。

【关键词】 韦应物;盛唐情结;盛唐气象;余响

  作为大历时期自成一家的著名诗人,韦应物其人其诗都给后世文坛留下了丰富的话题和探讨的空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作家作品影响的直接结果便是作品中反映出的时代气息与文化心理。韦应物生逢盛唐太平盛世,历经中唐安史叛乱,富庶风流的时光与时代盛衰的经历相互交织,节同时异的忧伤与物是人非的失落时相碰撞,其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往往带有一种盛唐心理与中唐环境格格不入的矛盾色彩。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称韦应物“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并认为大历时期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的诗人,只有韦应物。本文认为,在时代巨变导致社会心理普遍黯然向下的萧索现实中,韦应物以一种看似平心静气的独特方式记录时代图景,抒发盛世悲音,成为盛唐气象不绝如缕的余响。
  
  一、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之作——盛唐浪漫主义诗风的直接再现
  
  生活环境对诗人的成长及创作影响至深,只有盛唐的环境才能孕育出那些神采飞扬、雄心万丈的天才诗人,孕育出代表时代气息和文化心理的雄奇瑰丽、体大思精的不朽作品。能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之中,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如果有机会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那么一生中剩余的岁月,注定将要在对这种流风余韵的无穷无尽的思念与忧伤中度过。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生长于盛唐末梢的韦应物,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韦应物出身名门,曾祖韦待价曾为武后朝宰相,祖父韦令仪曾做过宗正少卿和梁州都督,父亲韦銮、伯父韦鉴、伯子韦鸥,均以善画名世,见录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韦应物是一个幸运儿。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时,韦应物19岁。时代的风云际会丰富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近二十载盛唐环境中的狂放生活,在诗人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近二十年是韦应物人生中的黄金岁月,诗人有机会置身最顶层亲眼目睹盛唐的内况外景、诗酒风流,且完全陶醉于这种氛围。751年(天宝十载),韦应物15岁,便袭门资恩荫,得以进入宫廷,做了玄宗的近侍三卫郎。在轮番宿卫之余,入太学附读。那时的韦应物荒唐少礼,恃宠骄纵,一方面体现了少年得志的自满与无知,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时代风流的真实景况。在其《逢杨开府》一诗中,诗人半是坦白半是悔过道: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
  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
  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宋刘辰翁在评价这首诗前四句时这样说道:“缕缕如不自惜,写的侠气动荡,见者偏怜。”盛唐文化的代表诗仙太白亦写过类似的句子:“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和韦应物一样的狂放不羁。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在盛唐时代风流的氛围中,那些“立在殿头射飞禽”(王建《羽林行》)的猖狂少年郎给人的感觉绝不同于汉代街头调戏酒肆少女的“金吾子”。正如刘辰翁所言之见者偏怜,由于张扬了个性的自由,敢破敢立,所以尽管是斑斑劣迹,但读者还是容易给身处那种张扬环境下的少年郎韦应物以爱怜式的责备。可以说,正是盛唐强音下的时代氛围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表露盛唐气象的文人士子,社会成就了他们,他们反过来以极度自我的气魄与积极人世的精神点燃了舒张个性的人生理想明灯。在韦应物的第一首作品《骊山行》中,就已表露出刻骨铭心的盛唐情结。而那盛世的辉煌在诗人心中已升华为“云霞草木相辉光”的仙境: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千乘万骑
  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辉光。禁仗围山晓霜切,离
  宫积翠夜漏长。玉阶寂历朝无事,碧树葳蕤寒
  更芳。三清小鸟传仙语,九华真人奉琼浆。下
  元昧爽漏恒秩,登山朝礼玄元室。翠华稍隐天
  半云,丹阁光明海中日。羽旗旄节憩瑶台,清丝
  妙管从空来。万井九衢皆仰望,彩云白鹤方徘
  徊。
韦应物的“放荡”生活其实是一种较少拘束的人生,只有盛唐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政治才会给她的子民们以诗意地表现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韦应物现存诗歌约五百六十余首,其中那些追忆少年豪纵生活、讴歌太平盛世的作品,一方面透露出诗人雄放不羁的豪迈个性,同时亦显然带有明朗刚健的盛唐余韵,如前举《逢杨开府》、《骊山行》,其他如《燕李录事》、《温泉行》等。在韦应物的某些送行寄赠作品中,往往也洋溢着昂扬的意气和建功立业的慷慨激越之情,试举例如下: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闻君新应募,籍
  籍动京关。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青袍未
  及解,白羽插腰间。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走马一夕还。丈夫当为国,破敌如
  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驱鸡尝理邑,走
  马却从戎。白刃千夫辟,黄金四海同。嫖姚恩
  顾下,诸将指挥中。别路怜芳草,归心伴塞鸿。
  邺城新骑满,魏帝旧台空。望阙应怀恋,遭时贵
  立功。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
可以说,通过诗歌表达建功立业的昂扬斗志和开朗意气普遍存在于盛唐文士的各类作品中,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韦应物也属于这意气风发中的一员。韦氏这类立意鲜明,风骨俊朗,昂扬雄浑的诗作是明显的盛唐诗,从诗人的创作心态到诗歌的承载内容及表现形式,都是盛唐的气度,因而表现出来的也是盛唐的气象。如果把唐代诗歌创作比作连绵的群山,盛唐时期无疑是充满无限风光的巅峰,韦应物也是这无限风光的创造者。
  
  二、兴讽、治道之作——上承盛唐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从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至785年(德宗贞元元年),乱离吞噬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安史之乱后,当年的“里中横”失去了靠山,变成了“憔悴被人欺”(《逢杨开府》)的可怜虫,剧烈的反差使他从昏昏噩噩的精神状态中惊醒,转而折节读书,获得了个人精神上的新生。置身中唐的愁云惨雾之中,韦应物惑于现状之凄凉,时生挂冠之念,但他并没有让自己的主体精神消沉、颓唐,而是秉承盛唐文人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主流思绪,以满 腔的热情和积极的投入去践诺自己的梦想。悉心体味大历诗坛诸诗人及其作品,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韦应物并不属于那个圈子,他是一个卓异的特立,独步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韦应物毅然决然奔赴洛阳,就任洛阳县丞。在任期间,韦应物克尽厥职,对东都的恢复作了很大的努力。面对劫后残败不堪的洛阳城,他“周览思自奋”(《同德寺阁集眺》),“坐感理乱迹,永怀经济言”,终于使“膏腴满榛芜,比屋空毁垣”(《登高望洛城作》)的东都渐渐恢复了生机。
  韦应物有过侍卫皇帝的亲身经历,有过华靡奢侈的生命岁月,因此在大乱过后,目睹了民生艰虞,诗人开始对“欢娱已极人事变”(《骊山行》)的现实进行反思。在《金谷园歌》、《长安道》、《贵游行》等诗作中,他严厉斥责统治者的淫糜生活,以《金谷园歌》为例:
    当时豪右争骄侈,锦为步障四十里。东风
  吹花雪满川,紫气凝阁朝景妍。洛阳陌上人回
  首,丝竹飘飖入青天。晋武平吴恣欢燕,余风靡
  靡朝廷变。……祸端一发埋恨长,百草无情春
  自绿。

诗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当时统治者的有力讽刺与深刻揭露。尽管韦应物还缺乏前贤李杜、高岑甚至王孟那样高华雄浑、恢宏壮阔的大作,这部分是由于客观上已经不具备那种环境,但注目于那些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生活的诗作,却无疑是在盛唐文化心理影响下,诗人人世热情和济世思想的强烈再现。《鸢夺巢》一诗托讽深远,并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
    野鹊野鹊巢林梢,鸱鸢恃力夺鹊巢。吞鹊
  之肝啄鹊脑,窃食偷居还自保。凤凰五色百鸟
  尊,知鸢为害何不言。霜鹯野鹞得残肉,同啄膻
  腥不肯逐。可怜百鸟纷纵横,虽有深林何处
  宿。
反思历史以警醒人事,尽管韦应物以诗作讽可能于事无补,但在儒家入世热情和济世理想的影响下,这些以乐府旧题和七言歌行体写作的作品,反映面却很广,对上层统治者及贪官污吏揭露深刻,鞭挞有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衰败政局的深深忧虑和思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这些作品的写作完全是以一副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的心理完成的,也就是说,诗人心中一直以兴复盛世为己任。这种潜意识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态与诗人无限眷恋开元、天宝盛世的怀旧思潮是合拍的。客观上来讲,这既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安史之乱后士大夫悲哀心理的写照。白居易对韦应物这些现实主义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白居易《与元九书》)。
  有唐一代,以“悯农自愧”为主题的诗作自是不少,从高适的《封丘作》到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到元结的《舂陵行》;从李绅的《悯农》到柳宗元的《田家》;从张籍的《野老歌》到白居易的《卖炭翁》、《杜陵叟》;从皮日休的《橡媪叹》到聂夷中的《伤田家》等等,其中的深情厚意一脉相承,可以说韦应物的悯农诗作和其前辈后生一样,承传了一种诗歌思想。除灾难深重的农民而外,韦应物博爱的胸怀也充满对其他劳动者的同情,在《采玉行》中,诗人写道: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绝岭夜无家。深
  榛雨中宿。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此诗写得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抓住了采玉工人的典型生活、工作环境,运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结尾哀韵绵绵,凄婉欲绝,具有较强的艺术力量。此诗为李贺《老夫采玉行》所借鉴。再如《夏冰歌》前半篇以较多的篇幅铺叙了权贵在“朱明赫赫之炎辰”对“碎如坠琼方截璐,粉壁生寒象筵布”之冰块的享受,篇末以“当念阑干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的诗句进行对比,深刻揭示权贵的享乐是建筑在劳动人民血汗基础之上的,表现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又如《杂体》五首之三: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
  历千万绪。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
  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
  苦。
《诗比兴笺》卷三评此诗曰:“悯民力,思节俭也。”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将“寒夜女”“指历千万绪”的百日辛劳和贵豪家“唯将一朝舞”的奢靡浪费作了极其鲜明的映照,最后卒章显志,点明此诗主旨。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杰作《缭绫》,从取材到表现手法,跟韦诗何其相似。刘熙载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试观《高陵书情》云:‘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此可与《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并读,但气别婉劲耳。”中盛唐之交,刚正淳厚的韦应物,在做地方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