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宜选吉祥寓意地段
强化学习意识争做栋梁之…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在…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论《周颂》与“正雅”的…
从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
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
关于《三国志通俗演义》…
学科意识与体系建构的学…
最新热门    
 
客寓意识与唐代文学的漂泊母题

时间:2009-8-8 16:43:46  来源:不详
请托,直到次年春考试结束,方才回家,这一过程,唐人称为“秋赋春还”,期间长期与旅店、僧房相伴,自己真正的家乡反而如同客店,二者的关系已颠倒过来了。可以说是长期的客居生活造成了对亲情的缺失感。
  不仅举子如此,人仕后的官吏也时常发出人生如寄的慨叹,他们表达的是对宦游生活的无奈与厌倦。试看杜牧《重题绝句一首》:“邮亭寄人世,人世寄邮亭。如何自筹度,鸿路有冥冥。”诗人感叹,邮亭遍于世间,供人栖止;而自己羁于俗务,总是要与邮驿为伴,因此人世又好像寄于邮亭,它竟反客为主,代替了家。这一对比将邮亭与旅人的密切关系形象化了。张祜《邮亭残花》:“云暗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花时不在家。”诗系张祜辗转戎幕期间所作。诗中说,自己一见到花就思家,馆驿中的残花能激起他的敏感反应,可见其离家之久,“每到”言其对这种生活方式无可奈何又摆脱不了,这正是张枯、杜牧们最痛苦的事:欲罢不甘,前途渺渺,不知如何是好。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不是无家可归,而是“身事未成归未得”,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为了功名,决不轻易还家,而必须坚忍地前行。张祜《书愤》:“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沈韬文《游西湖》:“不是不归归未得,好风明月一思量。”二诗都概括了唐代文士的游子品格与漂泊精神——为了功名而拒绝还家,执著而专一;是那样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又如此地犹疑不决,敏感多思。对他们来说,家园既像一个远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他们到处迁徙,什么也抓不着时,家,总会作为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而出现,使他们重新变得坚强起来。左降官与流入由于不能对蛮荒作文化上的认同,家又成为可以退守和梦想的唯一去处。正是这种家园意识使作品深刻地切入现实,与羁情结合,成为艺术构思的两极。
  乡思与功名心两不可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于是,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对梦境的描写。温庭筠《碧涧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香灯、残梦,回味无穷,如果不是梦见几千里外的故乡,就不会觉得灯是“香灯”,也不会在被子规啼叫惊醒了之后,依然久久沉浸在对刚刚消逝的梦境的回味中。梦回故乡,似乎是很有魅力的题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
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此诗从造境到意脉都略同前诗,但韦庄表现得更为洒脱、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羁情”也包含因岁月流逝而激起的迁逝感,这也是漂泊母题的重要内涵,它与对羁旅之苦的表述结合,使得漂泊母题的意蕴更加丰富。对唐文人来说,迁逝感主要是因担心年华老大、事业无成而产生的焦虑。李山甫《蒲关西道中作》:“来来去去身依旧,未及潘年鬓已斑。”翁承赞《奉使封王次宜春驿》:“微宦淹留鬓已斑,此心长忆旧林泉。”二诗都表现了这种焦虑感。李山甫久举不第,翁承赞则虽登科第而进擢缓慢,二人都对现实不满,一个叹息自己辛勤数载,犹未成名,未及中年就华发早生;一个叹息自己薄有微宦,鬓发已斑。在某些诗中,表现的既有焦虑感,也有进退两难的困惑感。李中《宿山店书怀兼寄东陵令图上人》:“一宿山前店,旅情安可穷!猿声乡梦后,月影竹窗中。南楚征途阔,东吴旧业空。虎溪莲社客,应笑此飘蓬。”诗中说,尽管自己一事无成,可是旧业已空,征途尚阔,诗人进退维谷,处于两难境地。
  
  四、唐代文学漂泊母题的艺术表现
  
  丰富而复杂的漂寓之感使诗人时时萌发创作冲动,通常借助比喻和联想,构成生动的喻象和深永的意境,以传达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薛能《中秋旅舍》:“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诗歌以随风乱舞的黄叶象征不能主宰自己命运、行无定止的兄弟俩,这一意象恰到好处地传达了漂泊无根之感,和小人物力量的弱小。黄落的叶子也使人感到,迟暮之感似乎透过中秋的夜空,逼人而来。此外,在天空中奋飞的大雁、孤鸟意象也为诗人所青睐。刘长卿《使还至菱陂驿渡狮水作》:“清川已再涉,疲马共西还。何事行人倦,终年流水闲。孤烟飞广泽,一鸟向空山。愁人云峰里,苍苍闭古关。”这里用上了三重对比:东使与西还,一去一回是方向对比;行人倦与流水闲是自然与人、自由与拘束的对比。一鸟归巢与疲马西还的“我”是有家与无家、归栖与行役的对比。浮云、飘叶等也常与孤雁意象连用。如顾非熊《冬日寄蔡先辈校书京》:“旅思风飘叶,归心雁过城。”周贺《旅情》:“黄叶下阶频,徐徐起病身。残秋萤出尽,独夜雁来新。”孤雁意象之所以很常见,是因为大雁南北迁徙象征着诗人的羁旅奔波。
  唐文人经常在外地度过上巳、寒食、冬至、除夕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题材也多以表达羁情为主题。来鹄《寒食山馆书情》:“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全诗运用烘托手法,活写出名场失意的举子所特有的失落感与焦灼感。据《唐摭言》卷十,来鹄为江西豫章举子,家在徐孺亭边,凡十上关中应举,皆不得第。应举既久,自伤年长,家贫不达,故多寓伤叹之意。
  对比与衬托也是表达乡思的常用手法。窦裕《洋州馆夜吟》:“家依楚水岸,身寄洋州馆。望月独相思,尘襟泪痕满。”窦裕为乡贡进士,大历中下第游蜀,客死洋州馆中。小说作者代他拟的夜吟诗十分凄苦。诗的意脉在家与身之间跳动,家居楚水而身客洋州,又暗含了今昔对比。生存空间的位移,时间的流动,一纵一横,让人感到他内心深重的痛苦。雍陶《宿嘉陵驿》:“离思茫茫正值秋,每因风景却生愁,今宵难作刀州梦,月色江声共一楼。”其意脉、意象与前诗相似,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让人感到空庭朗月,家山千里,常与他相伴随。
  象征、烘托手法则常用来表达岁月流逝的迁逝感,独行的孤寂感。张九龄《旅宿淮阳亭口号》:“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诗人路过淮阳,泊宿客亭,心却仍悬在桂水边的老家,他遥想,那儿现在必定也像淮阳亭一样星河满天吧?抬头仰望夜空,大雁从头顶飞过,于是联想到自己这几年也像候鸟一样南迁北徙,几度轮回,不知不觉中,白发暗增。这种迁逝感,是通过“星河”、“雁影”来暗示的。但象征手法运用得最集中的还是行役诗中对馆驿的环境描写。在涉及馆驿的诗篇中,出现了不少荒驿、僻驿、山邮、孤馆、空馆、荒馆、废馆意象,如张螟《经荒驿》:“古驿成幽径,云萝隔四邻。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杜荀鹤《秋宿山馆》:“山馆坐待晓,夜长吟役神。斜风吹败叶,寒烛照愁人。”诗中意境空寂,景象萧瑟,色调黯淡,恰到好处地映衬出旅人忧郁的心理。与此相关的还有寒灯、远灯、孤灯意象,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王周《夔州病中》:“隐几经旬疾未痊,孤灯孤驿若为眠。郡楼昨夜西风急,一一更筹到晓前。”三首诗都情辞哀苦,气象萧飒。唐文人常与这些废馆荒驿打交道,很多时候独宿其中,寒灯相伴,“孤”、“寒”意象映射出他们的孤寒心态。而稍加比较便会发现,命途显达的文人,如武元衡、李德裕,其馆驿诗中的这类意象就很少见;像贾岛那样不幸的士人,其诗中就分外地多。贾岛《泥阳馆》:“客愁何并起?暮送故人回。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独坐离容惨,孤灯照不开。”微茫黯淡的灯光有着丰富的暗示性,似乎象征着个人力量的渺小和不禁风雨,“空馆”则是诗人空荡无着落的心灵的外化。“空馆”、“孤灯”之类意象,颇有助于表现孤寒心态。贾岛久困场屋,最终客死于西蜀一传舍,杜荀鹤、王周等也是典型的落魄文人。结合他们的身世,可知“孤馆”、“寒灯”之类意象并不完全是出于他们个人的审美偏向,而是他们悲苦命运的真实反映。
  总之,表达这种漂泊精神的,都是些备受挫折、饱经忧患的文人。他们为了生计与前途到处寻找依靠,行无定踪,寓宿于破馆、荒驿之中。少数人好不容易爬上中高层,可只要一言忤旨,一事差错即有可能远贬数年甚至贬死不归,更有奋斗数十年而一事无成者。无所成就者既无可告语,付出了沉重代价、捞到一二名位者也备受摧残,老而多病。对此,白居易《悲哉行》作了精炼的总结:“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白诗不仅是自叹,更是对那个时代士子共同命运的悲慨。正是唐朝对待士人的政策使得唐文人常处于“羁旅草野之中”,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不竭的动力。唐代文人对于漂泊母题的成功开拓,就在于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对名利的执著追求和对家园的热切向往,突出表现了他们在名利和亲情之间的犹疑与徘徊,真实展示了他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在对生命的体验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