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汉语是世界最先进的语言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世界金融危机根源及解决…
警惕:“世界钢铁工厂”…
为“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江永女书:世界上唯一的…
世界历法
《易经》的思想世界浅探
易经观点 世界上历史最…
全世界女人为啥都信星座…
最新热门    
 
世界之交的中国文艺学

时间:2009-8-8 16:44:20  来源:不详

   世纪之交,文艺学与其他一些人文学科一样,显示出蓄势、转折、求变、创新的特点。在这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20世纪以来,1949年以来,以及1978年以来的文艺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中国文学理论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所可依托的理论资源进行了考察。在这一年里,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关于现代性,以及关于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新成熟与新进展。普遍主义与本土理论传统之争,文化研究冲击与审美经验在文艺学中地位的进与退,西方的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等“后学”话语的引入与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状况的现实思考,等等,是近年来的学术亮点。

一、世纪总结与分析

   文艺学在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成为社会上最受人们关注的学科,再到新时期以来更新与求变的过程。世纪的交替唤起了人们的历史意识。2000年前后的文艺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对一个世纪以来文艺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反思的热潮。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回顾和总结性的文章。在这个世纪,中国文艺学研究者在世纪早期面对着一个丰富的古代文论传统开始进了变革,开始引进西方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接受与传播,并占据了统治地位;新时期以来,国门再次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潮,特别是西方20世纪的文艺思潮再次影响中国的文艺学。在2000年前后,许多文章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些强调中国与国外思想的关系;有些强调中国文艺学的内在建构过程;有些主要讲由于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从而文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大学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具有学院色彩的文艺学理论教科书的发展过程;有些则主要以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并以文艺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国家对文艺的政策等为线索,描述文艺学的变迁。

   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对20世纪文艺学的种种描述和分析,都指向两个问题:我们在建立新世纪的文艺学时,可以借用、依赖哪些理论资源?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艺学学术界大体上可以认同的意见是,今天的文艺学面临着这样三个理论资源: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传统;古代中国的诗文评和文章学传统;五四以后形成的中国现代文艺学传统。在这三个资源的选择、侧重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

   对于西方传统,有人主张进一步细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其它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又可再分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理论。一般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本身,争议较少,有人提出局部修正的态度,主张在坚持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情况进行发展,使之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苏联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老一代学者中有着较深的影响,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于年轻一代的学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对于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学术界一般将之分为与当代,过去,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以前的,古代的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较多,近年来,学术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西方的当代理论,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理论上来。

    对于古代中国的诗文评和文章学的传统,争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不同态度上。一般说来,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建构现代文学传统需要利用中国传统资源。但是,在怎样对待传统资源方面,学术界有着明显的分歧。在前些年,有人认为由于20世纪引入西方的理论,从而使中国文艺学中没有了自己的声音,造成了 “失语”现象。根据这一判断,这些学者就主张,要重新回到古代文论去,从古代文论出发,建构新的文艺学。在2000年,学术界对于这种观点一般持批判的态度。绝大部分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文艺学的成就不可否定。中国的现代学科制度在20世纪才建立起来。文艺学的建立,是这种现代学科制度的产物。对于这种学科制度成果的全盘否定,幻想中国文艺学从19世纪直接跳入21世纪,是不现实的。中国文艺学并没有“失语”,判定中国文艺学“失语”的标准本身就有问题。追求一种没有受任何国外影响的纯而又纯的中国声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中国的文艺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国外美学与文艺思想交往、发展的结果。

   怎样看待20世纪,特别是“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艺学传统,这是世纪之交许多学者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著作,例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理论室集体编纂了一本《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除了这本书之外,2000年前后还有许多文学理论史,文学思潮史的著作问世。这一个世纪中国文艺学,当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总的说来,成就还是巨大的。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20世纪的文艺学发展,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理论前提。文艺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必须从这里出发。幻想新世纪的文艺学直接从西方引进,或者直接从古代发展而来,是不现实的。

二、全球化与本土文学理论传统和对本土文学经验的反思

    经济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对于文学研究是一个挑战。1999年年末,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北京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上许多学者都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学者的观点后来都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2000年,包括《文学评论》在内的许多杂志,都开辟专栏,对全球化与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进行讨论。

    现在,人们一般都讲经济全球化。是否存在着文化的全球化?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对于从好莱坞大片到足球狂热,再到可口可乐,说明一种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走向一体的进程。还有学者在探讨我们的对策时,明确地说,我们介入全球化体系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状况。现代化的列车已经开动,问题已不是上不上这趟列车,而只是上车的成本而已。因此,他们提出,直接接受国外最新的成果,使中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更多的人则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存在文化上的全球化吗?什么叫做文化上的全球化?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学大国,怎样应对全球化浪潮?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所有非西方文化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是一种对非西方文化的“脱色”处理,使它们失去深度,失去精彩。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和文学史的古国,怎样给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学保留一个适合这种文学的理论尺度?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20世纪前期,许多学者都运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中国材料。这些学者理论努力也是有成就的,不可以全部抹煞。他们中一些人成就大一些,一些成就小一些。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在承认他们的成就的同时,也应承认他们有着时代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能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首先适合中国文学,对理解世界文学也有意义的理论?这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方向,但这方面的工作过去做得还很不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首先是当时的目标不明确,其次是当时国力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以为经济上不如人,文化上也就不如人,理论底气不足。20世纪后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闭门造车,在不了解世界,特别是不了解国外理论最新发展的情况下,想凭空创造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这种虚妄的“普遍”追求,实际上既不具有中国性,也不具有世界性。今天,人文工作者应该将经济的全球化看成是一种动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交往的发展,可以形成一种文化与文学思想上的国际对话。这种对话,与过去那种西方出理论,非西方出材料式的学术研究不同,是不同理论间的对话和互补。

    中国是一个正在不断生产出新的文学和文化产品的大国。这些文学作品,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审美经验和民族的审美传统,为中国人所接受。文学理论本应从这种经验中生长起来,然而,在中国的文艺学中普遍存在着文学理论与文学审美经验脱节的现象。许多理论并不能反映这种经验,而是离开经验另搞一套,并用搞出来的这一套来压迫和取消审美经验。20世纪80年代,与文学上的“新时期”相适应,中国文学理论界曾一度对于审美经验给予高度重视。但随着美学讨论的过度抽象化,文学理论又再次回到离开经验而自我封闭的老路上去。当人们讨论文艺学的理论资源时,人们总是谈论传统文论资源和西方理论资源,其实,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的最重要的资源应是这个时代的文学审美实践。离开审美实践和审美经验,理论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学的本土经验应该受到重视,这是中国文艺学的立身之本。

    涉及到文学趣味的相互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被相互接受,从而一国的文学成为人类的普遍财富,歌德与马克思恩格斯都提到过的“世界文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实际上,对于歌德和马克思恩格斯,我们过去都有误读的现象。歌德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讲要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的情况,并断定“世界文学”就要来临了。但是,他仍确定希腊文学是“模范”。因此,他的“世界文学”是一种以希腊为典范的向外看。这不妨碍我们提出以其他文学,如中国、印度等各种文学为典范的向外看。如此说,歌德讲的是单数的“世界文学”,我们可以相应地提出复数的“世界文学”。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在谈到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时谈论“世界的文学”的。他们并没有将之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来描绘。资产阶级搞资本的跨国旅行,而无产阶级实现全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平等的联合。单数的“世界文学”从一个中心看四周,复数的“世界文学”是生活在世界各文化圈的人们相互看。

三、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2000年,围绕着这一课题,召开了一些会议,也有一些新的著作和文章问世。

    有关现代性的讨论,首先要做的是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如什么是现代性,社会的现代性与审美或艺术的现代性有什么区别,以及什么是后现代,等等。现代性相对于前现代的传统社会而言。由于欧洲城市的兴起,从市民中生长出了资产阶级。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全球市场的开发,加速了这一进程,形成了一个国家内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的根本变化。哲学上的主体性,个人主义等,都与这一进程联系在一起。研究现代性,不能离开这一人类社会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过程。但是,与文学研究相联系的审美的现代性,并不是这种社会的和哲学的现代性的直接反映。审美的现代性,是作为社会的现代性的批判,作为哲学的现代性的补充而出现的。这种现代性,表现为不同的思想线索和阶段。艺术脱离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里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形成艺术自律,审美无利害的思想,是社会向现代转化中出现的第一种美学观;艺术突破这种自律、“为艺术而艺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