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名人娱乐八卦
娱乐八卦网
天涯娱乐八卦
娱乐圈八卦
娱乐八卦论坛
娱乐八卦
向为民除害的娱乐城女服…
三步走阻止娱乐节目低俗…
娱乐场所怎样选址1
娱乐场所怎样选址
最新热门    
 
“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潮

时间:2009-8-8 16:44:57  来源:不详
”的举动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对像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在秀场上表现出来的出色品质和非凡能力的关注和钦佩,在“选秀族”那里异化为疯狂的“偶像崇拜”和极度夸张的自我表现。普通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的观念被严重削弱。于是,那些“秀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赌场”,上演着各式各样的尔虞我诈和孤注一掷。节目制作方的赌注是收视率,评委的赌注是公众关注度,选手的赌注是一夜成名。

              如果说,秀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那么,一些秀场上的种种丑陋现象,表现出来的是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混乱和颠倒。一方面,长期以来,除了曾经的一些空洞的、大而无当的理想主义高调之外,社会几乎没有给公众提供可靠的人生价值的评估尺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更多的娱乐手段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社会给平民选择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太少,一大批年轻人希望通过选秀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秀场投机,几乎成为一些年青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便捷的途径。在这场人生的盛大赌局中,“选秀族”不顾后果地一拥而上,在通向成功的狭窄的“独木桥”上,挤作一团。成功者一夜之间身价百倍,而失败者则几乎一文不值,销声匿迹。

              重庆卫视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因“格调低下”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成为2007年最值得关注的娱乐事件。从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节目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的“心痛”。

              这是一场不规范的、缺乏规则的游戏。界定模糊、漏洞百出、缺乏精确性和权威性的游戏规则伤害了比赛的公正性。在利欲熏心而竞赛的公正性又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违规手段就成了“选秀赌徒”的孤注一掷。于是,在这一场既无精神内涵又无观赏价值的秀场投机行为中,人们所看到是唯利是图和弄虚作假、水平低劣和粗俗举止。

              然而,这种种丑陋的行为,还要“秀”多久?2007年,“文化娱乐化”掀起的狂潮是否要演变成所向披靡的“文化海啸”?值得我们拭目以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秀场投机也跟任何其他领域的投机行为一样,一旦无利可图,大多数人必然会作鸟兽散。

              
              市场化条件下的“文学娱乐化”
              
              相比之下,文学要成为娱乐业的主角,似乎并无特别的优势。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文学中的娱乐要素相对缺乏。一般而言,文学写作者缺乏娱乐明星所必备的身体条件,文学作品也不可能像娱乐产品那样,可以直接诉诸感官消费。但是,在文化普泛性的“娱乐化”潮流之中,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娱乐化”倾向,似乎难以避免。

              作家如果不依附于作协体制的话,一般而言,就不得不转向市场。1990年代中期以来,日渐发达的非主流出版行业和互联网的文化平台,为那些非主流作家提供了越来越有利的生存条件。而在1980年代,一个写作者如果不能在公开出版的主流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的话,就没有可能获得作家的头衔,没有可能获得公众的认可。或者说,公众没有可能知道他们。当然,诗歌是一种例外。1980年代的前卫诗人一直是以民间诗刊的方式来发布自己的作品,聚集同仁诗人。诗歌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间传统。这一传统被称之为“第二诗界”。“第二诗界”的规则与主流文学界的规则正好背道而驰。不能赢得民间诗刊的认可的诗人,在诗歌界恰恰没有地位。与此相反的路向是汪国真。汪的诗歌尽管还不属于“完全市场经济”模式,但已经具备了诗歌娱乐化的雏形,他通过迎合公众趣味和媒体造势,达到了宣传上的成功。

              随着文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文学界的人士在通往娱乐“天堂”的道路上,也不甘示弱。“美女作家”首先打开了文学通往娱乐“天堂”的大门。“美女作家”们在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推向市场的同时,也大量发布自己的个人生活照。借助现代整容术、化妆术和摄影术等高科技手段,“美女作家”在照片上赢得了几乎可以跟演艺明星一决高下的效果。

              另外,学术娱乐化的热潮正在形成。“刘心武评《红楼梦》事件”,就是一个先兆。刘心武以小说家身份,通过电视台,将《红楼梦》演绎得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妙趣横生,吸引了大批粉丝观众。相比之下,那些貌似学理严谨的“红学家”们的言论和著作,就显得沉闷呆板,了无生趣。刘心武至少使学术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娱乐”的品质。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刘心武遭到主流“红学家”的责难,这在媒体和互联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网民中不乏支持刘心武的“粉丝”,开始力挺刘心武而抨击“红学家”。当然,也有“红学家”的学术支持者。他们互相之间形成了舆论群殴的趋势。2007年,这种学术娱乐化的热潮更是日甚一日。“学术超女”于丹走红中国,但反对她的声音也很强烈,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十位博士联名要求于丹“下课”,在网上发帖“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引起近万人跟帖,形成了“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

              “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有着双重的意义:它既是对传统的精英学术对学术和知识的垄断局面的打破,又是一个将学术一定程度上“娱乐化”的信号。至于学术是否需要娱乐化,以及学术的学术性与其娱乐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文化受众“粉丝化”。在娱乐界,受众“粉丝化”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在文化和学术的传播过程中,也开始出现受众“粉丝化”的趋向。如同“超女”的PK模式一样,双方的“粉丝”对峙。“粉丝化”的特征是迷狂、崇拜、追捧和无条件捍卫偶像。最极端的例子是,2007年当郭敬明被揭抄袭丑闻之后,他的“粉丝”们的反应是,对其抄袭行为也表示支持。而一些文化名流则推波助澜,为郭敬明的剽窃行为辩护,并变本加厉地将他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举荐到中国作协。2007年10月郭敬明加入了中国作协,立刻引发争议,争议的焦点并非是郭敬明的作品够不够上标准,也并非由于作家协会的破格吸纳,而是一个有抄袭行为的写手有没有资格加入作协。双方观点争执不下。不过郭敬明加入中国作协,在客观上为这一道德劣迹涂上了主流文化的油彩。

              在现代媒体的强大号召力面前,观众和听众几乎无可避免地“粉丝化”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文化传播的结构和性质。“粉丝化”并非以知识理性对待知识,而是实现将知识和文化明星“偶像化”,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开发和反神话倾向的偏离和背叛。这一代“粉丝”们需要的,实际上既不是文化,也不是知识,甚至不是娱乐,只是出于对强大“偶像”的习惯性的“精神依赖”。“粉丝”们受支配性的人格,使得他们既懒得自己觅食,甚至连动嘴咀嚼一下都懒得去做,躺在知识的摇篮里张着嘴等待喂养。易中天、于丹等人所扮演的,无非是一个“精神保姆”的角色。他们将那些艰涩坚硬的学术“馒头”咀嚼一遍,拌上了玑珠般的唾沫,变成了松软滑腻易于吞咽和吸收的面团,然后反刍出来,喂养那些被哺养惯了的年轻一代读书人。这种靠偶像咀嚼过的精神食粮维持其精神生存的“粉丝”们,喜欢品尝的正是这种口味。

              
              新说书时代与文化经典的垃圾化
              
              继刘心武演说《红楼梦》、易中天评讲《三国》后,“学术超女”于丹细说《论语》,钱文忠主讲《玄奘西行》,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一场“新说书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越来越多的新闻似乎都在表明:大众又重新回到了复古年代,媒体也为此而大造声势。当下这种重述古典风潮,是根据当下社会的立场和趣味,来重塑古典。这是一种有关古典的消费时尚。在这场古典文化“时尚化”的消费运动中,经典本身的功能类似于1970年代的“假领”。假领不需要太多的布料,只要一点花哨布头和时髦款式,就足以成为品味和身份的标志。“假领”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文化假领”则是精神匮乏的产物。也许有一部分人试图接续母语文化之根,但通过时尚化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舍本逐末。笔者理解人们对于“文化假领”的欲求,但倘若将这么一点古典皮屑就称之为“文化复古”,恐怕是很轻率的想法。总体上说,当下“新说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所谓“复古潮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假象,是一种“回光返照”。在一个文化普遍肤浅化、粗劣化、空洞化的时代,古典文化要得以生存,是相当困难的。它很可能被改造为盛大的“文化马戏”中的一个小丑,以老朽之身气喘吁吁地奔忙,博得观众的哈哈一乐,从而为自己的生存谋得“一箪食”。

              毫无疑问,“新说书运动”赢得了媒体,赢得了受众,为传统文化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市场得救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因而得救。当然,市场得救也是件好事。在一个市场的时代,倘若连市场都没有了,获救的希望也就更为渺茫。想拯救传统文化却又一味排斥市场,这种行为最终只能葬送传统文化。但市场本身从来不想拯救任何东西,它只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因此,文化介入市场,是一件相当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