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09年公务员工作总结
盘点2008“最”八卦房产…
杭州飙车肇事者罪名待判…
2008年度品牌价值榜TOP…
10年内全世界爆发一场世…
漫游210年前的美国费城
华为艰难拿下印度BSNL2…
房产八卦:普通商品房最…
前后改革30年,月人均食…
我们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需…
最新热门    
 
近20年中国大陆学人有关当代新儒学研究之述评

时间:2009-8-8 16:46:43  来源:不详
宗教、科技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调适上遂地健康发展。
当代新儒家阵营正在分化、重组的过程中。近几年来有“新儒家”与“新儒学”之辨,有“知识”与“价值”的二分,也有“后牟宗三”“后新儒学”的崛起。海峡两岸的儒家学者在互动中彼此靠拢、位移的事也多所发生。林安梧发表了“后牟宗三”或“后新儒学”的提纲,提出“儒学革命论” [15],强调重视“气”论,重视客观面,回到船山学,多少受到大陆学者的影响。大陆研究者中也在发生分化,亦不乏由同情的理解到对新儒学之价值更加认同者。
新儒家学者的关切也有所区别。杜维明、刘述先关心儒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对话。杜维明重视的是儒学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精神资源对于现代人生活和西方、全球之可能发生的影响。刘述先认为,当代新儒家由道统的承担转移到学统的开拓、政统的关怀。成中英强调,应当以批判的理性而不是内在的体验为方法,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知识而不是在主体体验的基础上印证价值,应以知识探讨为价值判断、选择或重建之基础,而不是先肯定价值,再寻求知识手段以实现价值理想。
在过去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关于当代新儒家的研究工作,在资料整理和义理阐释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相信,在未来10年间,将增强反思性和交叉性,弥补一些专题、专人研究上的薄弱环节,更加深入细腻,更加符合学术规范。研究对象的论文、著作之原著原版原发表报刊,编纂得比较好的全集、年谱、年表、日记、书札等,无疑是研究者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肯去查原件原著原版原发表报刊,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我看到不少论著,甚至博士论文,引述的主要是各类选集本,这是有毛病的。(当然,编纂得比较好的选集本不是不可以用,但要慎用。)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对已有研究成果置若罔闻,有的“作者”所引材料抄自别人的论著,靠二转手、三转手,甚至连史实、论证过程和结论都抄,问题更大。
关于现代新儒学的研究,在大陆已有了近20年的历史,再根据《辑要》这类选本,写一点议论式的文章,已不行了,必须有详细、准确的史料学、文献学的基础。例如,每一家都要有翔实可靠的全集、年谱,特别要整理出日记、信札等资料。对于整个思潮,几位大的代表人物之间,这些代表人物与门生故旧之间的关系,一代与二代,二代与三代之间,还应做详细的而不是粗疏的合谱、学案、思潮年谱、合传等。对于所有的事件,内外部争论,有关的杂志、刊物,所涉及到的所有的人与事,对于师友弟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定要有详细的可靠的资料。要有师友弟子记之类的东西。没有这样一些工夫,只是寻章摘句,浮面上讲讲,是缺乏史料基础的。现在对于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还不如对于宋明理学家的研究。我们不能错失良机,要札札实实地做资料工作。所有的玄学议论,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中国大陆学者更重视包括儒、释、道等在内的多种精神资源的开发及对于时代课题、制度建构、民间社会、日常生活和世界现实多重问题的回应。新儒家的研究大有裨益于思想界的健康发展及与世界上各思潮的对话、沟通。最后,我相信,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活化中国传统的精神遗产,促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养育出有根基的思想大师。
 
 
注释:
[1]参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608-609.
[2]参见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M].台北:三民书局,1991;刘述先.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J].中国文化,北京:1995,(12).
[3]刘述先.如何正确理解熊十力[J].当代,台北:1993,(81).
[4]成中英.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J].新儒家评论,北京:1995,(2).
[5]参见洪晓楠.也谈后新儒家时代[J].哲学动态,北京:1997,(7).
[6]方克立.现代新儒学研究十年回顾[J].社会科学战线,吉林:1997,(2);评大陆新儒家推出的两本书----《理性与生命》(一)(二)
[J].晋阳学刊,太原:1996,(3).
[7]杜维明.人文精神与全球伦理[J].人文论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9.
[8]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75.
[9]杜维明、袁伟时.关于文化中国若干问题的对话[J].现代与传统,1995,(4).
[10]刘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0,225-249.
[11]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M].台北:鹅湖出版社,1999,65.
[12]参见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13]参见郭齐勇.当代新儒家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反思[J].中国哲学史,1999,(1).
[14]李明辉.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146.
[15]参见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M].台北:学生书局,1998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