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数字解密奥运故事
求看数字卦
用数字调节命运法
你知道数字密码占卜你的…
数字占卜
好玩的数字占卜
日常生活的数字忌讳
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
数字时代情报学发展展望…
数字时代情报学发展展望…
最新热门    
 
从数字图书馆到E-Knowledge机制

时间:2009-8-8 16:47:09  来源:不详
平台导入或链接新的知识对象,授权的合作伙伴可以对平台知识内容进行阅读、注释、或者修改,平台的知识对象还可以被其他平台中的内容所链接和知识化关联;这些平台将交流对象和交流手段有机嵌入有关知识对象或者知识关系中,当新的对象或关系被导入(包括链接或下载),自动触发相关联的交流手段和交流对象;这些平台本身是一种新的知识对象,可以与数字化科研空间的其他知识对象相互链接,也将后者的检索和组织嵌入到自己之中;这些平台内可直接嵌入知识发现机制,对平台内知识空间进行分析。这个平台既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的出发点,也是知识组织和知识发现落实到个性化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5)提供基于E-Knowledge机制的新型知识服务模式。这包括:改造和发展知识化信息服务能力,根据用户提出的信息需求来探索相关联的知识对象与知识关系,发现新的需求和新的内容,主动揭示需求、激发研究;构造新的知识发现支撑能力,推动情报研究从动态报道、翻译综述提升到利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准确快速进行趋势分析、重点过滤、发展预见、重大计划跟踪分析、重大成果影响分析、生产力竞争力分析等,支持宏观科技决策;构造信息服务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知识伙伴关系和合作过程,在同一个数字空间、知识空间和服务空间内容,利用丰富的链接和交互机制,而且受信赖和被授权的图书馆员还可以“嵌入到”用户知识管理平台和科研、教学工作过程,主动发现用户需求、激发信息服务;支持建立一种支持知识应用和创造的Knowledge Collaboratories(协同知识实验室),连接和融合多种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提供开放、交互和动态的机制,构造一种广泛、客观、交叉、连续、多视角多层次的知识组织、知识发现、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整体环境,成为一个思想的搅拌器和知识的孵化器。应该说,这样的知识服务模式和相应的机制、能力,是E-Knowledge机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承认,上述分析还很初步,需要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对E-Knowledge机制进行探索和实验。但实际上,图书情报机构一直在探索面向知识及其活的应用的发展[17~19]。数字图书馆及其面对的数字空间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面对技术迅速发展和环境迅速变化的压力,需要未雨绸缪,开放地面对未来,敢于竞争自己的作用空间和发展潜力,通过引领变化来保持自己发展的生命力。这也许是本文的最根本含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http://www.csdl.ac.cn/(2005.2.14检索)
    2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http://www.calis.edu.cn/(2005.2.14检索)
    3 NSDL: The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http://www.nsdl. org/.
    4 Atkins,D.E.et al.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lue-Ribbon Advisory. Panel on Cyberinfrastructure, January 2003.
    5 ISTAG;Scenarios for Ambient Intelligence in 2010; Final Report,Feb 2001,http://www.cordis, lu/ist/istag.htm
    6 The Future of Internet.Jan.9,2005.http://www.pewinternt,org/pdfs/PIP Future of Intemet. pdf
    7 The Future Digital Heritage Space: An Expedition Report.2004.12,http://www.digicult.info/downloads/html/1089281151/1089281151. html
    8 参见Amazon http://www.amazon.com/, CAS SciFinder,http://www.cas.org/SCIFINDER/,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webofknowledge,com/
    9 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gle.com/
    10 Google Print.http://print.googie.com/
    11 Suber, P.Open Access Overview. 2005.1.http://www.earlham, edu/~peters/fos/overview,htm
    12 Lynch,Clifford A.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 ARL 226,Feb, 2003 http://www.arl.org/newsltr/226/ir.html
    13 Norris, D. et al.Transforming eKnowtedge.http://www.transformingeknowledge.info/
    14 Malhotra,Y.Information Ecolog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http://www.brint.org/KMEcology,pdf
    15  Lougee,W. P.Diffuse Libraries:Emergent Roles for the Research Library in the Digital Age. Washington, D.C.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August,2002.
    16  Lynch,Clifford, 引自Iverson, L. Report on eLibvary@UBC 4:Research,Collaboration and the Digital Library. DLib Magazine, Dec, 2002.http://www, dlib.org/dlib/december02/iverson/12iverson.html
    17 张晓林.现代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模式.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3)
    18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19 张晓林.数字图书馆机制的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