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某男报八字测运 1960年…
1998年以来中国近代社会…
天文专家:现行的“春节…
1979,旅游成为一种生活…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1998—1999年文学各学科…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全盘西化”Vs“中国本…
中国的祆教研究(1923-…
最新热门    
 
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

时间:2009-8-8 16:47:10  来源:不详
题的本质作了探讨。彭承基等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网球的质心运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变向击球的概念,明确指出了击球方向与球的实际运动方向之间差异(即“偏差角”)的存在以及影响这一差异(偏差角)的诸因素,并就旋转球产生的机制提出了与“磨檫力说”不同的看法,对打好旋转球,尤其是强力上旋球也会有所帮助。刘祖烈对网球运动中动态球进行了力学分析。就研究的网球运动的动作对象来看,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历来都比较重视。从研究者的思维轨迹来看,先从简单的牛顿力学理论的一般分析到具体运动员发球动作的高速摄像一手资料获得于取样。从研究者知识结构的提升角度看,更多涉及到解剖学、进化学、生物力学以及网球运动自身的规律。但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已向准确化、同步化、模型化、数字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在网球运动技术研究中,仅凭某一项测试数据对研究的技术很难作出精确评价。发达国家采用多种的测试手段的同步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3.6 生理生化
    网球比赛时间长,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运动员的体能和生理和生化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不仅有良好的无氧代谢能力,而且要有极强的有氧代谢能力,但专门从事网球运动员的生理和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近十年来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 就在仅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发现极具有指导意义,如有研究者针对网球运动的特点对网球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还有些研究者针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特点进行了营养补充和能量供给,如网球运动中的饮食运用。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对网球运动员的生理和生化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
    2.3.7 社会学
 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追求,而网球运动作为集具休闲、健身等多种价值功能为一体的项目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由于受到长期计划经济机制和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影响,形成了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网球运动的需求与落后的网球场地器材、管理与运作机制之间的矛盾。于是有不少的学者从社会角度研究网球运动,在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社会的变迁与网球运动的价值体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大部分的学者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网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网球运动要走市场化、职业化道路,才能使网球运动获得长足发展。于是就出现各种网球运动俱乐部模式的探索,如网球运动职业俱乐部模式研究、业余网球俱乐部模式、高校网球教学俱乐部模式研究等。

        3 结束语

    广大从事网球的工作者运用各学科相互渗透方法去研究、去揭示网球运动的本质属性,从而使网球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网球教学训练与运动竞赛组织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各个学科对网球研究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运动医学方面研究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明显处于领先的地位,而在网球运动的生理生化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尽管网球运动的教学训练与社会学研究方面在近几年来得到人们重视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在某些环节的研究上存在较大的偏差,如在网球的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存在着严重的升格和降格错误;在网球的教学训练研究方面确实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现象,从研究的成果看多为描述性研究,没有较好地处理好描述性研究、关系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认为,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应用研究必将成为未来网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这需要广大科研人员不断充实自我,多角度的去研究、探索,加深对网球运动的研究,不断使我国网球科学研究更趋科学化、更具前沿性。

【参考文献】
    [1] 彭杰,安兵.近10年排球运动的科研发展及现状[J].体育科研,2004,(3).
    [2] 李书晨.我国优秀网球选手发球技术的差距所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
    [3] 贾红玲.针灸疗法治疗网球肘近况[J].中医文献杂志,1994,(2).
    [4] 周启亭.网球正、反手击球的教学方法[J].体育函授通讯,1994,(2).
    [5] 李玲琍,殷光甫,万祥春,关新民.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网球肘[J].针刺研究,1994,(1).
    [6] 宋南昌,宗重阳.隔药灸治疗网球肘和腱鞘炎30例[J].中国针灸,1994,(4).
    [7] 卢美源,张明.顽固性网球肘的手术治疗[J].山东医药,1994,(6).
    [8] 李浩范.超声氢化可的松透入或网球肘卡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试验性研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1).
    [9] 季昌清.网球课中的心理教育效应[J].浙江体育科学,1994,(1).
    [10] 刘泳.网球初级教学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2).
    [11] 文绍敦.火针治疗网球肘68例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1995,(7).
    [12] 刘青,李正荣.试论实施新规则对软式网球双打技、战术的影响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4).
    [13] 谭沃杰.探讨网球教学与训练中的意识培养[J].体育与科学,1997,(3).
    [14] 王福章.我国网球技术风格的发展变化[J].网球天地,1997,(2).
    [15] 章威.网球运动中的饮食误区[J].网球天地,1997,(4).
    [16] 刘祖烈.网球运动中动态球的力学分析(一)[J].网球天地,1997,(5).
    [17] 王者礼.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再认识[J] . 大连大学学报,1997,(4).
    [18] 董河,金利新,黄耀辉.针刀治疗保守疗法无效的网球肘42例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98,(1).
    [19] 陈海春.网球发球动作的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1998,(5).
    [20] 孙卫星,吴从斌.对国家网球队“内在实力”评估的初探[J].体育函授通讯,1999,(2).
    [21] 程杰.表象训练运用于网球教学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6).
    [22] 张玉宁.现代网球运动优秀选手必备的条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6).
    [23] 戴敏,卢刚,邓霖.网球运动员体能测试分析系统的开发与研制[J].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8,(1).
    [24] 赵方晔.关于加大网球选手正手击球力量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5] 骆积强,林伟.对福建师大体育学院网球选修课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查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3,(3).
    [26] 黄珺.中国近代网球运动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27] 余丽桥.网球单打比赛的心理和制胜策略[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4).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