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三教论衡与唐代俗讲
三教争衡与唐代的学术发…
最新热门    
 
三教圆融与关羽崇拜

时间:2009-8-8 16:47:54  来源:不详
之北宗全真派。
三、儒家与关羽崇拜
   儒家“本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是“三教”中最后一个介入关羽崇拜的。但也正是因为儒家的介入,关羽崇拜才最终确立了它的全民族地位。
我尝言,曹操是以英雄自许而且许人的,见他“青梅煮酒”一事,却不幸被后人评定为“奸雄”之首。这一字之别,古时说法是效《春秋》褒贬之义,深入骨髓的,恐怕就是若干世代的后人体验捉摸“锻炼”出来的笔法。这就是中国人的历史感和历史观,也是演义之所谓演“义”。“英雄”的称谓也没有留给曹操私相授受的刘备,一般称他为“袅雄”。《三国》的最终英雄是诸葛亮和关羽,他们是失败者,却使后世诗人写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惺惺惜惺惺”的诗句来。古人本有“三不朽”的说法,诸葛亮和关羽是立德的楷模,也就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英雄。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价值所在,因为它能从“群雄逐鹿”的纷繁史事中,清理、提炼、总结出超功利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判断,来抗衡甚至替代“成则王侯败者贼”的功利判断。所以它才不朽。
 但是,细研诸葛亮崇拜和关羽崇拜的形成过程,会发现他们实际经历了全然不同的走向和渠道:一个是自上而下,由文人儒士扩散至民间信仰的诸葛亮;一个自下而上,由民间信仰和宗教力量推至上层崇奉的关羽。而促使文士儒生接受关羽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史学观。
 话说宋儒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 便是如何清理看待五代一段混乱的史实,以证明赵宋朝廷的合法性。可资参考的只有隋唐以前的南北朝史,而三国正是这一段混乱历史的开头。欧阳修在仁宗时撰《五代史记》(后称《新五代史》),不以梁朝为伪,而论於正统,以后他又接连著《原正统论》、《明正统论》等专论七篇 (后删为《正统论序,》、《正统论上》和《证统论下》),阐明“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具体到三国史,他著《魏论》谓:“新与魏皆取於汉,新辄败亡,魏遂传数世而为晋。不幸东汉无贤子孙,而魏为不讨之仇。今方黜新而进魏,疑者以谓与奸而进恶,此不可以不论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魏进而正之,不疑。”⒄ 
 紧接着编年纪事体之《资治通鉴》纂辑,使三国历史系统化,司马光显然受到欧阳修的影响,在《资治通鉴》卷六九《魏记一·文帝黄初二年》中“论正闰”,说“乃汉宣倾覆,三国鼎峙,晋氏失驭,五胡云扰……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其事之先后。据汉传於魏而晋受之,晋传於宋以至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於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难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之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绍汉氏之遗统也。”

 欧阳修这下捅了一个马蜂窝。首先发难的正是他的门人章望之。中国史学的“正统”之争,可以说由此而起。⒅《资治通鉴》修撰这段历史的主要助手是刘恕(字道原),他直接批评司马光道:“然汉昭烈窜巴蜀,似晋元。吴大帝兴於江表,似后魏。若谓中国有主,蜀不得绍汉为伪,则东晋非中国也;吴介立无所承为伪,则后魏无所承也。南北朝书某主而不名,魏何以得名吴蜀之主乎?”(《通鉴问疑》)后世甚至有人疑及司马光“清志粹德”的人品,如明代就有人指他是晋司马氏后人,曰:“余少时尝作《<通鉴>三大失论》一为依陈寿《三国史》,帝魏寇蜀,则失之乱;一为晋魏禅代,不直书司马懿父子篡弑, 自以晋裔而为尊亲讳,则失之诬。”(许自俊《潜研堂文集》卷三八附《<资治通鉴补>序》)
 待到南宋理学兴,朱熹修《通鉴纲目》目的之一就是彻底改变司马光“帝魏寇蜀”立场,径以刘蜀继汉为正统,挑起文学上的又一次大论战。周密《癸辛杂识·后集》 (亦载《图书集成》卷一六九《帝统部》)总结云:“欧公作《正统论》,则章望之著《明统论》以非之。温公作《通鉴》,则朱晦庵作《纲目》以纠之。张敬夫亦著《经世纪年》,直以蜀先主上继汉献帝。其后庐陵萧常著《后汉书》,起昭烈章武元年辛丑,尽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又为吴魏《载记》。近世郑雄飞亦著《续后汉书》,不过踵常之故步。最后翁再又作《蜀汉书》,此不过拾萧、郑弃之竹马耳。”晦庵主张后来居上,占尽上风。可知后世《三国志演义》所以形成“尊刘抑曹”的大倾向,实际上是和儒家道统观与文学观的变迁密切联系的。
 这场影响深远之论争,一直延续到民国尚未完结。章炳麟论朱子《纲目》时,谓:“温公《通鉴》於三国则正魏闰蜀,《纲目》反之,以蜀为正统,此晦庵长於温公处。”(《国学略说》)而粱任公论历史上的正统之争时取调和态度,说:“自古正统之争,莫多於蜀魏问题:主都邑者,以魏为真人;主血胤者,以蜀为宗子。而其议论之变迁,恒缘当时之境遇。陈寿主魏,习凿齿主蜀:寿生西蜀,而凿齿东晋也。西晋踞旧都,而上有所受,苟不主都邑说,则晋为僭矣。故寿之正魏,凡以正晋也。凿齿时,则晋既南渡,苟不主血胤说,而仍沿都邑,则刘、石、姚、苻为正,而晋为僭矣。凿齿之正蜀,凡亦以正晋也。其后温公主魏,而朱子主蜀;温公主北宋,而朱子南宋也。宋之篡周宅汴,与晋之篡魏宅许者同源。温公之主都邑说也,正魏也,凡以正宋也。南渡之宋,与江东之晋同病。朱子之主血胤说也,正蜀也,凡亦正宋也。盖未有非时君所计者也。”(《分类饮冰室文集全编》卷十二)
 众所周知,宋儒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欧阳修被认为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所著《新五代史》也有意效“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陈寅恪先生指出:“古文运动之初起。由於萧颖士、李华、独孤及之倡导与梁肃之发扬。此诸公者,皆身经天宝之乱离,而流寓南土,其发思古之情,怀拨乱之旨,乃安史变叛刺激之反应也。唐代当时之人既视安史之变叛,为戎狄之乱华,不仅同於地方藩镇之抗拒中央政府,宜乎尊王必先攘夷之理论,成为古文运动之一要点矣。”(《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法曲》)以今人之见,欧阳修等正是无法处理宋正统与蜀汉之间的关系,自乱体例,所以才陷入了两难境地的。
 《春秋》为“经中之史”,本儒生“五经”之一,由于在笔法上寓“一字褒贬”,树立了儒家的价值体系,故孟子有“乱臣贼子惧”的说法。这对於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中晚唐及五代皇权颓隳、藩镇割据、强邻环伺的北宋而言,自有特殊意义。宋儒创新始於刘敞(公是先生)的《七经小传》,而以世称“三先生”的孙复(泰山先生)、石介(徂徕先生)和胡瑗(安定先生)为理学先导。孙复专治《春秋》,庆历间曾任国子监直讲,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五篇。石介为孙复弟子,著有《春秋说》。其间虽有王安石力贬《春秋》为“断烂朝报”,新政期间摈斥出九经,但南渡后宋高宗第一件大事,就是复请程颐弟子胡安国为他讲授《春秋》。这事来得如此急迫,以致有人说闲话“不管访秋,只管《春秋》”(《宋稗类钞·搜遗》四十)南宋末朱熹大倡《春秋》“尊王”之说,同时理学又相继盛行於金元儒生之间。有趣的是,元代为关庙志碑的郝经,也是二程一脉的理学大儒,被称为“元朝文天祥”⒆。
 明清定鼎,朱著作为钦定读物,成为科举制度的教材和考试标准,胡安国之《春秋》传注,也被皇帝指定为凡业《春秋》一经的士子所必宗,故《三国志》裴注所引《江表传》之“(关)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即大得士子青睐,明清两代士子屡有关羽托梦解题之说,甚至被奉祀为“文衡帝君”(考试神),亦当缘此而来。万历时朝廷循道士之请敕封关羽,儒家自然会顺风抬举,不置异词了。⒇ 
 既然理学正统观和春秋大一统的原则,否定了曹魏以诈力霸术得天下之奸伪,肯定了刘蜀兴复汉室的努力,那么诸葛亮《隆中对》的大战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然会得到进一步认同,检讨关羽守荆州的成败,则他坚决执行《隆中对》的方针,兵出宛洛,“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的努力自然得到充分赞许,而计较得失,坐观成败,偷袭荆州的孙吴也就被认为是汉贼(参《关帝志》卷二朱熹《修 <后汉通鉴>考辨》),被绑上历史的耻辱柱。从整体后果看来,作为系刘蜀事业安危成败于一身,并且首先为“兴复汉室”这一信念殉身的关羽,必然在理学正统史观中居于显著位置。这就是诸葛亮与关羽最终在这场历史观的角逐中双双胜出的奥秘。
 另一方面,在大兴纲常之论后,关羽刘备张飞之间“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特殊君臣关系,以及他们为共同事业先后献身的史实,也受到宋代以来市井小民的特别欢迎。关羽的忠贯日月和义薄云天,正因应着统治层面和市民社会,或者谓之正统社会与江湖社会的双重要求,可谓上下逢源。虽然原其初始实起於唐宋,盛行於金元明清的小说戏曲与佛道科仪夙有渊源,但予其价值体系最大和最终影响的,却仍然是儒家。无论是苏轼转述的北宋“说三分”的情况,还是元杂剧中《关大王单刀会》等剧目,直至《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和毛宗岗父子的整理评点,无不浸润着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心血和成绩。也正是通过将近千年的戏曲小说创作、传播和浸润的反覆互动,才最终沟通了上层“文心”和下层“里耳”,达到这样奇特的功效: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夫能使里中儿有刮骨疗毒之勇,推此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警世通言》明豫章无碍居士叙)
  倘若没有这样的沟通互动,明清之际江南带有“全民抵抗”意味的殊死抗清就不可能发生,更不必谈现代日寇侵华,中华民族的全民奋起了。民国武圣崇祀的是关(羽)岳(飞)。 
   最后还有一节不可不言及者,理学本三教圆融之儒学,正如禅宗为三教圆融之佛学,道教南宗为三教圆融之道家一样。“尊鬼神”上理学也作出了明确的让步,(21)《易·观彖》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22)钱钟书云:“按《礼记·祭义》:因物之精,制物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可申说此二句,古人政理之要言也。”(23)复言:“左氏记贤人君子之言鬼神,即所以垂戒劝。”(24)如朱熹编《二程遗书》即屡道鬼神有无的问题:
  问:鬼神有无?曰:待说与贤道没时,古人却因甚如此道?待说与贤道有时,又却恐贤问某寻。(卷三《谢显道记忆平日语》)
  又问:《易》言知鬼神之情状否?曰:有之。又问:既有情状,必有鬼神矣。曰:《易》说鬼神,便是造化也。又问: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何也?曰:气之蒸成耳。又问:既有祭,则莫须有神否?曰:只气便是神。(第二十二卷《伊川先生语八》)
  这就打破了孔子以来的沉默,为代表儒家价值系统的历史人物从容进入“神”的行列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关羽所以能在清代成为护国佑民的全民性神祗,实与理学观念关系甚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