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
最新热门    
 
钱绪山语录辑逸与校注(下)

时间:2009-8-8 16:50:11  来源:不详

29、

问:“感人不动,何如?”曰:“才说感人,便不是了。圣学只是正己而物自正。(譬如太阳无蔽,容光自能照物,非是屑屑寻物来照。)文王名卦不曰感而曰咸,取其无心也。若着一毫感人意思,便是有心,便是憧憧往来。”

注:1、《王门宗旨》第29条。

2、《圣学宗传》第18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第11条作:问:感人不动,如何?曰:才说感人,便不是了。圣贤只是正己而物自正。譬如太阳无蔽,容光自能照物,非是屑屑寻物来照。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3条。

7、括号内为《王门宗旨》有而《圣学宗传》无。

8、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卷55收此条,文同《圣学宗传》。

30、

问顺境逆境。曰:“眼前所遇,何为顺逆?顺逆俱从心生。农夫耕田,遇雨便喜,若行路遇雨,便不悦矣。心有意必,何处非逆?”

注:1、《王门宗旨》第30条。

2、《圣学宗传》第19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4条。

31、

本体上着不得一物。恐惧好乐忧患忿惕,自是人不能无,但有了,便是本体之障。如镜本虚明,物来自照。若镜面有了一物,便是镜之障碍,物来俱不能照矣。圣人之心,只是鉴而不纳。

注:1、《王门宗旨》第31条。

2、《圣学宗传》第26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5条。

32、

教与学只是一事。我诚心为善,人自起同善之心,则教亦行乎其中矣。要人为善,诚心委曲以导之,则学亦在其中矣。今人只要求责于人,不知未能寡人之过,而反益己之过。

注:1、《王门宗旨》第32条。

2、《圣学宗传》第26条。

3、《理学宗传》第10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6条。

33、

问:“乡愿阉然媚世,孟子从何处勘破?”曰:“从他讥狂狷之言见之。狂者行不掩言,正与他忠信廉洁相反。狷者不屑不洁,正与他同流合污相反。乡愿看得其道最大,忠信廉洁以立己,同流合污以容众,故君子小人,无处不合,故自以为是。但狂狷学问虽未透,本根不坏,故可与裁。乡愿却搀入世俗心肠,虽忠信廉洁,只是要人称好,将本根已揠拔坏了,故曰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注:1、《王门宗旨》第33条。

2、《圣学宗传》第20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7条。

34、

师门尝以虚寂之旨立教,闻者閧然指为佛学。公曰:“变动周流,虚以适变;无思无为,寂以通感,大易之训也。自圣学衰而微言绝,学者执于典要,泥于思为,变动感通之旨遂亡。彼佛氏乘其衰而入,即吾儒之精髓,用之以主持世教。为吾儒者,仅仅自守,徒欲以虚声拒之,不足以服其心。言及虚寂,反从而避忌之,不知此原是吾儒家常饭,沦落失传以至此耳。譬之东晋南宋之君,不能为王,偏守一隅,甘将中原让归夷狄,不复敢与之抗。言及恢复之计者,群然目以为迂,亦可哀已。”

注:1、《王门宗旨》无。

2、《圣学宗传》第1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35、

人之心体一也,指名曰善可也,曰至善无恶亦可也,曰无善无恶亦可也。曰善曰至善,人皆信而无疑,又为无善无恶者,何也?至善之体,恶固非其所有,善亦不得而有也。至善之体,虚灵也,即目之明、耳之聪也。虚灵之体不可有乎善,即明之不可有乎色、聪之不可有乎声也。目无色,故能尽万物之色;耳无声,故能尽万物之声;心无善,故能尽天下万事之善。今之论至善者,乃索之于事事物物之中,先求其所谓定理者,以为应事宰物之则,是虚灵之内,先有乎善。是耳未听而先有乎声,目未视而先有乎色。塞其聪明之用而窒其虚灵之体,非至善之谓矣。今人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恻隐是谓善矣,然未见孺子之前,先加讲求之功,预由此善以为之则耶?抑虚灵触发其机、自不容已耶?目患不能明,不患有色不能辨;耳患不能聪,不患有声不能闻;心患不能虚,不患有感不能应。虚则灵,灵则因应无方,万感万应,万应俱寂,是无应非善,而实未尝有乎善也。赤子匍匐将入井,自圣人与途人,并而视之,其所谓怵惕恻隐者,圣人不能加而途人未尝减也。但途人拟议于乍见之后,已洊入于纳交要誉之私矣。然则乍见之发,岂非生于不识不知之中?而洊入之私,岂非蔽于拟议之后耶?然则途人之学,果忧怵惕恻隐之不足耶?抑去其蔽以还其乍见之初心也?凡人心之有,皆私也,不但邪思恶念,虽至美之念,先横于中,积而不化,已落将迎意必之私,而非时止时行之用矣。故自恻隐以保四海,自孩提以达天下,自赤子以至大人,实无俟取足于外,而本来真体,浑然全具。学问之功,虽自人一以至己百、人十以至己千,亦不过反其初焉已矣。真体之上,固未尝有所增益也。后之学圣人者,不思反复其初,而但恐吾心之聪明不足以尽圣人之知见,怅怅焉求索于外,假借影响测亿之似,自信以为吾心之真得,是蒙其目以拟天下之色,塞其耳以亿天下之声。影响测亿之似,拘执固执之迹,适足以塞吾虚灵之真体,碍吾顺应之妙用,其去至善也益远矣。(衡能一天下之轻重,而不可加以铢两之积;鉴能别天下之妍媸,而不可留夫一物之形;心能尽天下之善,而不可存乎一善之迹。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曀霾絪缊,何物不有,而未尝一物为太虚之有,故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而明自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而岁自成;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自生,故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夫既曰百虑,则所谓何思何虑者,非绝去思虑之谓也。千思万感而一顺乎不识不知之则,无逆吾明觉自然之体,是千思万虑谓之何思何虑也。此心不有乎善,是至善之极,谓之无善也。故先师曰:“无善无恶者心之体。”至善本体,本来如是,未尝有所私意撰说其间也。)

注:1、《王门宗旨》无。

2、《圣学宗传》第3条。

3、《理学宗传》第1条。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无。

7、此段后面括号中内容与〈复杨斛山书〉中部分内容相同。〈复杨斛山书〉见后。

36、

汝礼自叹平日多过。先生曰:“只要立得真意,一念真时,便是超凡入圣矣。已往过失,不须更挂。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事上帝。此念原无前后,一是即是,一非即非,计前论后,总非当下得手功夫。”

注:1、《王门宗旨》无。

2、《圣学宗传》第7条。

3、《理学宗传》第4条,文同《圣学宗传》,惟“虽有恶人,斋戒沐浴”作“虽恶人斋戒沐浴”。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卷下“绪山钱先生”第1条为:“一友自叹平日多过。先生曰:只要立得念真。一念真时,便是超凡入圣。从前过失,何足损伤?此念原无前后,一是皆是,一非皆非,计前论后,总非当下得手工夫。”

6、《钱绪山遗文抄》第48条。

37、

诸生侍宿,鸡鸣而醒,起坐。先生问曰:“醒来意思如何?”一友对曰:“此时景象难言。”曰:“此着景象矣。”一友言梦中亦知恐惕。先生曰:“此是说梦矣。”一友言醒来多念,屏除不去,安得使之澄然无事。曰:“此念与心斗矣。”未达,请问。先生曰:“须是认得良知面目。若不曾认得良知面目,只于一切念上屏绝,是心与念斗。时起时灭,曷有穷已?良知原是生生不息,思念乌容屏绝?屏绝念头,只认虚寂为本体,是着虚境。醒后不觉,且言梦,是着梦境。”

注:1、《王门宗旨》无。

2、《圣学宗传》第8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49条。

38、

诚意之功,毋自欺而已。毋自欺之功,复得良知本体而已矣。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者,此指出良知不欺之体以示人也。致知之功,在好恶上,故曰致知在格物。离却好恶,更无致知之功矣。故大学诚意章指出好恶二字,正心章忿惕好乐恐惧忧患,亦只一好恶。修身章亲爱贱恶畏敬哀衿熬惰,亦只一好恶。治国章好人之所好、恶人之所恶,亦只一好恶。平天下章所恶于上下前后左右,亦只一好恶。好恶一正,而物无不格,身心国家天下之理一归于正矣。

注:1、《王门宗旨》无。

2、《圣学宗传》第24条。

3、《理学宗传》无。

4、《明儒学案》无。

5、《证心录》无。

6、《钱绪山遗文抄》第50条。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