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
论郑玄《毛诗笺》对兴的…
试析禅宗语境中的严羽诗…
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
试析贾宝玉性格的多重性
试析李贺诗歌的香意象
试析《广雅》释义方法探…
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
最新热门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

时间:2009-8-8 16:51:52  来源:不详

  提要:该文全面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区分《纬》和郑玄的本体论,指出郑氏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并认为,郑氏所理解的宇宙演化既是气化形变的过程;同时又是以阴阳两个路数演变的过程,象数同源一体。《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演化。第二部分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交易。不易三义说,易之三义反映的是三个自然法则。第三部分,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认为郑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日月变化、天体运行视为阴阳形成、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

  关键词:郑玄:易学;易纬;天道

  郑玄是个大经学家。他穷尽毕生精力,理解和诠释两汉确立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诸子之学,其旨“念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在融通和整合当时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囊括百家之长、凸显诸经本义的系列经学著作。故郑玄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不注重概念内涵的界定和运用概念进逻辑推理,不刻意追求建构思想体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思想,恰恰相反,透过他那些具体的、细微的关于经学和诸子之学的注释,可以发现其深圳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天道观是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主要表现在《易纬.乾凿度》和《周易》的注释中,它包括三方面内容: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天道法则与易之三义、阴阳观与物之兴衰。
          一、本无论及其象数形成
  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玄奥的问题,成为中国历代思想家绞尽脑汁思索、并试图作出合理解释的一个焦点。在先秦,从老子的“有住于无”的命题的提出,到屈原发人深省的“天问”、《易传》太极生八卦的设想以及庄子“有始、有未始”之辨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然而,对这个古老不解之谜,皆未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到了汉代,《淮南子》继承了道家的“有始、未始”的传统(《俶真训》),并在此基础上把元气纳入宇宙生成的体系之中,力图用元气揭开这个谜底。它指出:“道始于虚霸,虚* 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文训》)《易纬.乾凿度》将《易传》太极生八卦解释为宇宙始于太极、太极生大地和四时及八种自然物质的过程。如它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在这里《乾凿度》的作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太极是无形的,天地是有形的,“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范畴加以说明:“有大易、太初、太始、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放日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混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纬》为了自圆其说,更为详尽地描述了宇宙起源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淮南于》等不同,以老庄和《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谈论宇宙,是为了建构一个贯通天人的思想体系。《易纬》探讨宇宙生成演化,而是立足于易学,解决象数形成内在根据,建立一个易学体系。如它指出:“易,无形埒也。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上为天,浊重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突,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具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郑玄正是沿着《易纬》的思路进行了解说和阐发的。他认为大地万物是有形的,有形的天地万物起源于无形:
  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故《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夫乾坤者,法天地之象质,然则有天地则有乾坤矣。
  郑玄进一步深化了《易纬》提出的问题:“立乾坤以天地之道,则是天地先乾坤生也。天有象可见,地有形可处,若先乾坤则是乃天地生乾坤。或云有形生于无形,则为反矣,如是则乾坤安从生焉。”此是说,天地是有形可见的,乾坤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按照无生于有的说法,应该是乾坤生天地。而这里言天地在先,乾坤在后,圣人效法了大地立乾坤,用乾坤表达大地之道。是否矛盾?此为问题之一,问题之二是一个传统的问题,即天地怎么从无到有?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郑氏对《易纬》提出的概念和宇宙演化的过程作了说明。
  在郑玄看来,“太易”是最高的范畴。《乾凿度》称“未见气”,郑氏注目: “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为太易”,“太易之时漠然无气可见者”。他有时把“易”和“太易”这两个概念等同,认为《系辞》中的“易”即是“太易”。他在注《乾凿度》“易无形畔”时说:“此明太易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不可以视听寻,《系辞》日‘易无体’,此之谓也。”其实,郑氏所谓的“太易”就是老子的“无”。郑注《乾坤凿度》“太易始著”云:“太易,无也。”
  《乾凿度》用“气之始”、“形之始”、“质之始”分别来解释“太初”、“太始”、“太素”这三个概念。郑氏认为,太初,是“元气之所本始”,己有寒温之分。太始,是“天象形见之所本始”,己有征兆可见。太素,是“地质之所本始”,已有形状可辨。他在注《乾凿度》卷下云:“太易之始,漠然无气可见者。太初者,气寒温始生也。太始,有兆始萌也。太素者,质始形也。诸所为物皆成苞里元未分别。” 从郑氏解释看,《易纬》使用的这三个概念与太易有着本质的区别:太易是宇宙之本,是寂寞空旷的无。而后三者表达的是气形质的原始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是实有。《易纬》称三者未分为浑沦,按郑氏注“浑沦”云:“虽含此三始,而犹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郑注《系辞》“易有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惠栋《郑氏周易》卷下)注《乾坤凿度》“太极大成”云:“太极者。物象与天同极。”此“浑沦”当为太极。也就是说,由太易到太初、太始。太素是从无到有。郑注《乾坤凿度》“太易始著人极成”云:“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口太易。”
  在此,《易纬》只提出从无到有,即从太易变太初、变太始、变太素。而没有解释怎么怎么变法,尤其是从太易的无到太初的有。郑立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是这样说明的:“元气之所本始,太易既自寂然无物矣,焉能生此太初哉?则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此本是解说无生有,然无不能生何,这是极为普通的生活常识。故郑氏在解释由太易到太初时言物不是生于无。而是物自生。很显然,在此又否定了无生有的说法,回到了王充的“元气自然”、“物偶自生”的观点上。这是郑氏与《易纬》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一。丁四新先生指出:“郑玄除强调太易本无的‘虚豁寂寞’、‘寂然无物’的本质特征外,还着重指出‘太初’等与太易没有直接化生的因果关系,所谓‘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之意。”(《郑氏易义》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二辑齐鲁书社1997、6、)此说极是。
  《乾凿度》使用了太易方初太始太素概念说明天地的产生,将天地的产生视为一到七到九再到一这么一个数变的过程。郑氏认为,一至七至九再至一过程是气之变化的过程,也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相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天地生成的过程。他说:易,太易也。太易变而为一,谓变为大初也,一变而为七,谓变为太始也。七变而为九,谓变为太素也。乃复变为一。“一变”误耳,当为“二”。二变而为六,六变而为八,则与上七九意相协,不言如是者,谓足相推明耳。九言气变之究也,二言形之始,亦足以发之耳。又言乃复一,易之变一也。太易之变,不惟是而已,乃复变而为二,亦谓变而为太初。二变为六,亦谓变而为太始也。六变为八,亦谓变而为太素也。九阳数也,言气变之终;二阴数也,言形变之始。则气与形相随此也。初太始之六,见其先后耳。《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奇者为阳,偶者为阴,奇者得阳而合,偶者得阴而居,言数相偶乃为道也。孔子于《易.系》著此“天地之数”下乃言“子曰明天地之道,”本此者也。一变而为七,是今阳爻之象;七变而为九,是今阳爻之变;二变而为六,是今阴爻之变;六变而为八,是今阴爻之象。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东方象木。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既成四象,爻备于是,清轻上而为天,重浊下而为地,于是而开阖也。天地之与乾坤,气形之与质本,同时如表里耳。以有形生于无形,问此时之言,斯为之也。
  按照《乾凿度》之意,由太易生出太初、太始、太素。太初是气之始,太始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气形质浑沦未分是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然后由易变出一、三、九,表示气变始、壮、究三个环节。由九再变为一,表示形变之始。这是“从无入有”、“象而后数”的观点。郑氏把“易”视为“太易”,把“太初”、“太始”、“太素”分别等同于一、七、九,基于此,太易生方初、太始、太素,是太易生数,太易和太初、太始、太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数的转化的关系,而这个数的转化所反映的是象的变化(气形质的产生)。这里的数就是象,如郑注“易变而为一”曰“一主北方,气渐生之始,此则方初气之所生也。”注“一变而为七”云:“七主南方,阳气壮盛之始也,万物皆形见焉,此则太始气之所生者也。”注“七变而为九”云:“西方阳气所终,究之始也,此则太素气之所生也。”这种象数同源一体、与《乾凿度》“象而后有数”的思想明显不同。这是郑氏与易纬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二。
同时,郑氏还把数变分为阴阳奇偶两个系列,这是郑氏与《乾凿度》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三。《乾凿度》认为数的化生是周而复始,即由易变为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复变为一。在这里,《乾凿度》用了个“复”字,就明确点出数变是一、三、九循环变化。郑氏在注《乾凿度》上卷“复变而为一”时也揭示了其含义。他说:“此一则元气形见而未分者。夫阳气内动,周流终始,然后化生一之形气也。”郑玄虽然如此注解,但他不同意这种观点,故在注《乾凿度》卷下时指出:“‘乃复变为一’,一变误耳”;当为“乃复变而为二”。理由是若改为二,则“意相协”、“足相推明”等。因此,郑氏改造过的数变为:一是一、七、九递交,此为阳变,也是气变;一是二、六、八递变,此为阴变,也是形变。两个系列先后相随,如郑氏云“九阳数也,言气变之终;二阴数也,言形变之始。则气与形相随此也。”这两个变化过程皆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变。他说:“乃复变而为二,亦谓变而为太初;二变为六,亦谓变而为太始也;六变为八,亦谓变而为太素也。”“自太易至太素,气也,形也。”这就是天地形成的过程。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前者为气变,后者为形变,形变来自于气变。其实皆为气化结果。不仅如此,其中代表六七八九的太始、太素内含了四象,“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东方象木。”这种太易代阴阳、天地、四象和万物的思想,既不同于汉以前思想家观点,更与《乾凿度》的思路相差悬殊。此为郑氏与《乾凿度》在宇宙观上的区别之三。从郑氏改经情况看,如其说他在注经,倒不如说以注经为形式阐发自己的思想。
与《易纬》相同,郑氏的宇宙演化的理论,并非纯为探讨宇宙奥秘而发,而是在为易学象数理论寻找客观根据。与其宇宙演化理论相关的象数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周易》卦画形成的客观根据。《易传》认为,八卦是圣人观天文、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即根据宇宙有天地人三才而画出三画卦。因三画卦未尽万物之理,“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说卦》)“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易纬》似不同意《易传》的观点,认为易三画卦和六画卦本之于宇宙产生的三要素,三要素代表了事物初壮究三个阶段,故易有三画和六画卦。郑玄通过诠释《易纬》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易有三画之卦,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