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接受出世思想或走向出世…
龙的起源——身世之谜
盛唐的盛世和谐特征及其…
填补杜牧研究空白的传世…
揭秘刘大观之一:家世之…
一个人的浮世之欢——关…
论贾岛诗歌的“盛唐气格…
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
最新热门    
 
“盛世之情感,乱世之理智”——论杜甫诗歌的情理变换

时间:2009-8-17 11:31:52  来源:不详
调,多是对人民,对国家的爱和感叹。“然前多感触,刻意苦吟,后则逐境言怀,浑多漫兴。”②这一时期,杜甫诗歌的总体风格就是社会理性的抒怀,对现实的反映,抒发的情感兼有“爱、恨”,以“爱”为主,悲情壮美为主流风格。
  根据杜甫后期的经历变化、思想变化和诗歌风格的变化,又可以把后期再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就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二)悲情壮美的诗歌风格。
  1.第一阶段(756—760)
  即安史之乱开始到成都草堂落成前,其悲情壮美的诗歌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杜甫在漂泊、奔走的途中,高调的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题有以下三个:
  (1)离别之思,思念亲友。
  代表作品有《月夜》、《天末怀李白》、《羌村三首》、《不见》等。《天末怀李白》是杜甫因李白被流放而抒发不平之作,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一句,写出了李白像屈原一样的冤屈,表达了深刻的同情。
  (2)沙场抒怀,战事之悲壮。
  代表作品有《悲陈陶》、《悲青坂》。《悲陈陶》中的“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满怀悲痛之情为他们唱挽歌,但他们为国牺牲,死得壮烈,使诗歌在描写战败的时候兼有悲、壮之情。
  (3)忧国忧民,期盼统一。
  这类诗在这一时期是最多的,尤其是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体现了忧国忧民和期盼统一的思想感情。忧国的诗作有《哀江头》、《春望》、《秦州杂诗》等,忧民的诗作如《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佳人》等,期盼统一的诗作如《新安吏》、《潼关吏》、《属相》等。“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其隐隐约约的抽泣声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凉气氛,写出了对征役的无奈和人民的同情。
  2.第二阶段(760—763)
  即由成都草堂落成到蓟北的收复,760年,成都杜甫草堂落成。诗人弃官华州,寓居成都草堂,这一时期生活相对安定,诗人心情相对愉悦。这一时期,当然也不乏安史之乱未平之前的忧国忧民之思,但主要的还是以低调的忧国忧民的抒怀为主。主题有以下三个:
  (1)相对安定的生活和惬意的心境。
  代表之作有《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客至》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出了蝴蝶、黄莺的自由自在在花间树梢游玩的美丽图画,传达出轻松快活的生活情趣。
  (2)安定之中不忘忧国忧民之思。
  代表之作有《野望》、《登楼》、《宿府》以及高峰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全天下寒士的痛苦,希望全天下人民能安居乐业,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3)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代表之作有《春夜喜雨》和《将赴成都草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借春雨的降临写出了杜甫的内心喜悦和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
  3.第三阶段(764—770)
  即由安史之乱平叛之后到杜甫临终。764年,“安史之乱”平叛之后,唐王朝却开始由盛转衰。杜甫晚年眼睁睁地看着唐王朝国势渐渐衰微和人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由此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也随着杜甫本人一起,走入了末年,“忧国忧民”的抒怀由高调到低调进而变成了哀调。主题有以下两个:

  (1)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和对人民痛苦生活得同情:
  代表诗作有《宿府》、《登楼》、《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