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
《易经》是哲学,是认知…
中国古代对火浣布之理解…
中英诗歌隐喻的认知新探
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
电视广告明星代言认知模…
最新热门    
 
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

时间:2010-1-30 11:20:02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 认知
  论文摘要:反语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在近四十年里引起了各个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和关注。心理空间理论发展到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反语,发现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这为反语的认知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力。

  1. 引语
   
  反语(irony)作为复杂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历史漫长,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修辞学阶段、现代语言学阶段和认知语言学阶段。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反语是文学领域里常用的一种修辞格,以正面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或者以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使用反语表达思想、观点或描绘事物,常常含有讽刺、幽默或揶揄的意味。现代语用学自Grice(1975: 41-58)首次提出反语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次准则,听话者要理解反语中隐含的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语用学者们如Leech(1983) 、Searle(1979) 以及Sperber 和Wilson(1992)均强调要根据语境因素研究言语反语(verbal irony),分析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背景信息以及听话人的推理能力。Roy(1978)、Holdcroft(1983)以及Haverkate(1990)则从纯语义学角度研究反语的语义特征。自Lakoff和Johnson(1980)、Gibbs和O’Brien(1991)以来,反语研究走向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反语的研究之路。
  在国内,反语研究也经历了从以往常见的文学修辞研究走向语言学研究的类似过程。近年来,从心理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也已经并不鲜见。比较成熟的语言学研究有刘正光(2002)这一方面的综述;曾衍桃(2004)则从语言学和非语言学两大板块进行综述。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反映了近年该主题的研究取向,本文第二小节中提到的多位学者的论文都是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展示。反语的回应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以及复合(或合成)空间理论最受关注。笔者在此专文中拟从心理空间理论的新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反语。 
   
  2.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历史发展 
   
  美国加州认知科学系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85年出版了影响重大的著作《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心理空间理论成为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展现语言运作中认知因素的一个成功尝试。在此后的一系列著作(Fauconnier,1996;1997;1998;etc)中,特别是在Fauconnier和Mark Turner (1998;2002) 二人合作的著作中,Fauconnier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并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在认知研究领域成功地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 
   
  2.1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初步雏形,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理论运用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映射和合成来具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