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文化特征 |
 |
时间:2010-4-9 11:17:23 来源:不详
|
|
|
密联系的。中国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的修养,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德性文化,所追求的是德与智的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十分注重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注重任何人关系的和谐,“仁义礼信勇”正是武术特点的概括。因此武术中的武德修身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伦和道德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武术中有许多关于武德的规范和要求,武谚曾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术礼节等都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武”的约束和要求。但在如何赋予这些传统礼仪以现代意义的方面,可能就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了。 2.2 百家争鸣,兼收并蓄 中国文化从古到今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说,文化的兼收并蓄赋予武术也有这样的文化特征。众所周知,在 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 129种,拳械套路近 5000种。武术能够历久弥新。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其奥秘就在于武术文化吸纳了中国文化中的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文化从孑L孟显学并行天下到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体现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蓄的气派。虽然武术在发展中也有派别之争,产生门户之见,但在大的走向上还表现出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的融合,这充分体现文化的兼收并蓄特点。 2.3 天人合一.顺应天物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的特点凝炼了武术的追求中和的文化思想。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 ,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 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等,就为中国武术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同时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按照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并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练功的目的。其次,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也是动功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又圆又空则做到活泼 自如。所以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嵋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总而言之,不论是武术的套路演练还是攻防技击,不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体现出中和中庸的文化思想特征。 2.4 以土为本,落叶归根 以土为本,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发生出来的国民精神。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人们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以人为本,靠天吃饭,种土地收粮食。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是他们的固有观念。《周易》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这就很鲜明的告诉我们古代人所追求的是在自己土地上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定和稳定,这样一种特征使武术的发展中也具有以土为本,落叶归根的特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