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于中国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 |
 |
时间:2010-11-18 11:25:30 来源:不详
|
|
|
灵饱满、生活幸福重要。还是在物质与声望上有所成就重要呢?笔者认为。“孝”最重要的是有心,是对于父母情感的表现,是真情的呼唤,即使贫困潦倒,能将父母放在心中,一碗茶,一声问候,都是孝道;即使腰缠万贯,声名远扬,不将父母放在心中,只是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做出表面上孝顺的样子,这又能算是“孝”么? 所以笔者认为,将对于个人成就的要求放进“孝”的要求,忽视了人们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依恋,显得功利化,这更多的是传统社会中用来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手段,与真正的“孝”没有太大的关系。 故总体来说.传统的“孝”给父子关系以一个稳定的模式,它不仅对“儿子”也对“父亲”提出了要求,一方面,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统治秩序的维护,另一方面,忽视了儿子作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实际上是父子间不平等关系的体现。而且,它使得父子间原本自然和谐的亲密感情变得呆板、冰冷,更多的是给外人看的一种行为,一种外在的表现(例如守孝),而不是真心真情的流露。它对于儿子所提出的过多成就的要求,多少显得功利,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孝”所必须的表达形式。 三、现代社会父子关系中的“孝”的变化 “孝”的权威毋庸置疑。但是到今天,经过了历史动荡对传统文化破坏,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与改革开放后西方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大量涌入,父子关系中的“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更加平等、民主与和谐的父子关系出现 父子问的不平等关系大大改善.但是父亲的要求与希望,仍然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儿子的思维与选择。在笔者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您觉得您与您父亲间的关系最接近下面哪一种: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B朋友C师长与学生D兄弟 约35%的人选择了“朋友”.其次是“师长与学生”,选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数则是最少的。可见,父子间的关系更加平等融洽。《中国父子关系正在进化》一文中提到,“中国父子两代关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那种以父为主的单项沟通不再有效,而和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的‘好哥们’关系越来越多,这反映的其实是从家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过程。即从强调个人要服从家庭,变为主张个体意识的独立。” 可以说,个体意识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代际之间出现了平等、民主和自立的现象,表现在晚辈婚姻大事的决定、职业的选择等。
但是在“您所认同的尽孝方式”中.约有40%左右的人选择了“面临人生选择时多多考虑父亲的希望与想法”,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尽量听父亲的话,顺他的心愿”,可见,父亲的权威对于儿子的影响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父亲仍然是儿子们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极为重要的参考。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按孔子说的要遵循父亲的想法与行为,但是父亲、家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太不一样的意义。“中国人有着比其他任何文化圈里的人都更强的恋家心理。在中国人的心里,家是心灵的港湾,在那里可以获得安慰和支持。”父亲的支持无疑也是儿子最为重要的心灵支柱,在考虑问题时,一定会受到家人,尤其是父亲的建议极大的左右。 (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父子关系更加亲密 核心家庭增多的现象在农村和城市都有表现,笔者认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多是由于“分家”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农村,使得传统的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拆散为核心家庭,而在城市,则主要由于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核心家庭增多。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核心家庭的出现都促进了传统父子关系的变化。 1.对于主干家庭或者联合家庭.分家之后.儿子们能够拥有和控制家庭财富的权利和个人选择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