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知中国历史[注: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的人自然知道陈胜是个大人物,他和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最终导致秦朝政权的谢幕。而这场起义的口号具有十分的爆发力,他们的政治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历史学家们分析说,这个口号隐含了两个重要的观点:其一,直接质疑、甚至否认王侯将相与庶民存在天然的差异,题外之意是人人都可以称王称将;其二,目前的政治格局并不合理,人为的力量可以导致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历史学家们把注意力放在第二点上。
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于“谪戍渔阳”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wWW.LSqN.cN失期,法皆斩”的“闾左”(秦朝时的弱势群体)来说,显然具有强大的鼓惑力。在这个口号的呼吁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
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当然,这是按传统的套路解释历史。在生物学家们看来,这一口号具有更丰富、更有趣的含义。和历史家们的眼光略有不同,他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个口号隐含的第一层内容上,也就是:王侯将相与庶民是否存在天然的差异?是否人人都可以称王称将?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曾经隐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如果承认存在这种天然的差异,则等于说这场起义没有合理性。这对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中国新政权来说,是当头泼冷水。显然,当政者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这种观点流行于市井之间。
但是,更早的时候,社会学家、生物学家潘光旦(1899~1967)就研究过类似的问题。按照他的解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实际上是孟子倡导的“人人可为尧舜”的“平等哲学”在政治斗争中的运用。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要回顾“平等哲学”演化的思路轨迹。
按照潘光旦的理论,“平等哲学”是这样产生的:“初民”刚刚脱离自然而进入社会组织形态,这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