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汉代历史 >> 正文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
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
中国古代早有人口普查 
古代宫廷男娼秘史:古已
古代宫廷丑闻探秘 宦官
史不绝书的千古疑团:为
古代拆迁轶事:权贵一直
古代女子如何巧妙应对上
古代的“才子佳人”不过
古代酒文化:关羽斩华雄
最新热门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下]

时间:2010-11-16 23:27:10  来源:不详
,但是坏就坏在家族内英雄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内讧太多,整个家族的实力就在无止境的内耗中消耗殆尽。而休养生息谋求发展的高句骊此时则迎来了机会。高句骊乘着慕容家的燕国实力减弱的机会,出兵攻占辽东,在与燕国的几度拉锯之下,终于在高句骊的广开土王的时代成功地攻占了整个辽东,后又经过长寿王的努力经营,巩固之下高句骊终于成为了当时中国东北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人口增加到九万户。

(五)朝鲜半岛上的三国角逐

在高句骊割据了我国辽东以及今朝鲜半岛北部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南部正在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的统治之下。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有着马韩、辰韩和弁韩这三个民族,简称三韩,史载马韩有五十四国总十余万户。辰韩、弁韩各有二十国。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公元前57年(西汉宣帝五凤元年),辰韩十二国中的新罗由始祖朴赫居世建国,定都金城(今韩国庆州),新罗国的主体民族是由辰韩所构成,新罗建国初期,王位是由6个部落中有势力的朴氏、昔氏、金氏三家贵族交替接位的。公元356年,来自姓金的奈勿王接位后,王位变成了金氏的世袭制。新罗建国之后是十分弱小的,曾经屡遭倭寇的侵扰,最后不得不向高句骊借兵来驱除倭寇。

公元前18年(西汉成帝鸿嘉三年)高句骊王邹牟之子温祚惧不为高句骊琉璃王所容,南走慰礼城(在今汉水之北)建国,姓扶余氏,称百济国。王族虽然是高句骊族,但是主体民族是三韩之一的马韩。

在高句骊的势力侵入朝鲜半岛之后,三国争斗的形势便开始形成,长寿王时代由于北魏横扫各方势力,中国北方即将统一,高句骊在向中原内地扩张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的情况下果断地将战略目标转向朝鲜半岛。为了躲避北魏的威胁和南进的需要,高句骊再次迁都,都城由丸都城迁至平壤城,此时三国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高句骊的都城共有五处,三处在今中国境内,两处在今朝鲜境内。

1.纥升骨城

朱蒙自夫余避祸南逃,于公元前37年在卒本川建国称王。公元前34年,筑纥升骨城,作为王都。此为高句骊的第一个都城。纥升骨城,学术界大都认为系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五女山城。高句骊在此定都历时40年。

2.国内城

邹牟死后,其子琉璃明王即位,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因迫于北部夫余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需要,琉璃明王放弃故都和纥骨城,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古城),并筑起防守坚固的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作为卫城。定都于此历时425年。

3.丸都城

公元209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高句骊山上王时,又移都丸都城(也称尉那岩城)。丸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城北25里的山城子。每当遇到战争时,高句骊王常从国内城移至丸都城固守,或国内城遭到破坏后,也留在丸都城暂住。

4.平壤城

公元427年(北魏始光四年),高句骊长寿王时,为躲避北魏的威胁,以及巩固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高句骊都城再迁至平壤城(即今朝鲜平壤市东北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定都于此历时156年。

5.长安城

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高句骊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骊灭亡。历时83年。

高句骊由于国土广阔,实力雄厚,于是恃强凌弱,于公元391年,攻占百济临津江流域。又在公元475年,攻陷百济王都汉山城,百济被迫迁都熊津(今韩国公州,也是如今韩国研究迁都的最佳候选城市)。面对这样的形势新罗百济只得结成联盟,方能与高句骊对抗。

(六)高句骊与隋唐:江山一统

南北朝时期高句骊对中原诸朝采取纳贡的策略。从五世纪初到六世纪末,将近两个世纪,高句骊与中原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朝贡的次数大大增加,从东汉到十六国近四百年,史书记载的高句骊入贡只有12次;而整个南北朝不到二百年,记载的入贡次数却高达109次,高句骊诸王接受南、北朝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如公元439年,高句骊一次赠送南朝宋文帝战马八百匹,同时赠送北魏黄金二百两、白银四百两。同样中国各政权也回赠价值相当的礼物。当时中原纷乱,不少中国人流亡到高句骊,北齐时一次就遣返了五千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