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汉代历史 >> 正文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
中国古代的宫廷政变——
中国古代早有人口普查 
古代宫廷男娼秘史:古已
古代宫廷丑闻探秘 宦官
史不绝书的千古疑团:为
古代拆迁轶事:权贵一直
古代女子如何巧妙应对上
古代的“才子佳人”不过
古代酒文化:关羽斩华雄
最新热门    
 
古代东北地方政权高句骊军事简史[下]

时间:2010-11-16 23:27:10  来源:不详

高句骊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像形夺使用汉字记事,现已发现的好太王碑、中原郡碑、冉牟墓志及大量铭文砖和铭文瓦上面的汉字佐证了这一点。高句骊自建国以来就逐步地接受了中国儒家思想,在国都平壤设太学,读中国四书五经,行政机构与官制也模仿中原的制度。佛教自中国传入后,佛学与佛教艺术也影响了其社会生活。高句骊在吸取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后,又把它传输到百济、新罗和日本。

隋朝于589年灭陈之后,疯狂的乱世终于过去,中原大地终于再度统一,面对占据着辽东的这最后的一块割据政权,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隋帝国自然要将统一进行到底。高句骊也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于是积极地整军精武,备战积粮,所谓“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这么明显的对抗态度引起隋文帝极大不满,于是在给高句骊的诏书中很不客气地威胁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灭陈的次年,高句骊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

公元598年,高句骊王居然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不是明摆着给隋朝动武的借口么?隋文帝立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于是罢兵。而后隋炀帝三征高丽而不得,丧师百万于辽东,最终身死国灭。这也就是本文起始问题的答案。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承隋志,唐太宗发兵北伐,虽野战得胜,但屯兵于坚城之下,无奈只能撤退回国。

公元666年,泉盖苏文死后,诸子争权内讧。此时新罗得到唐朝支持,首先联兵灭亡了百济。公元663年,在灭亡百济的过程中中日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大战,唐军与日军在白村江口进行决战,唐军的辉煌胜利让日本数百年都不敢再抱有对朝鲜半岛的野心。667年1月,新罗联合唐军乘机进攻,次年攻陷平壤,高句骊灭亡,在历史上存在了705年之久。唐军撤离后,大同江以南的高句骊旧地并入新罗,朝鲜半岛上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新罗民族。

高句骊亡国后,其民族的流向主要有四个方面:

1、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新唐书·高句骊传》“有诏班师,拔辽、盖二州之人以归。唐太宗迁六万户、三十万人入中原(不全为高句骊人)。”

唐灭高丽后,《新唐书·高丽传》载:“总章二年,徒高丽三万于江淮、山南”“仪凤二年,授藏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还辽东以安余民,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迁安东都护府于新城,藏与靺鞨谋反,未及发,召还放巩州、斯其人于河亩、陇右,弱篓者留安东。”等等:这些迁居中原的,总数约占高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后均融入汉族之中。今天汉族的高、李、王、泉(全)等姓中还可找到高句骊人的后裔。

在河南府洛阳县有泉毖木墓地、高慈墓地均可证明其融入了汉族。

2、入突厥,后迁于辽西,融入汉族

《旧唐书·高丽传》载“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

《册府元龟》卷964载:“唐玄宗开元三年高丽、吐浑等诸善降附天亡骄子,胡运其终、国有忠臣,汉封斯在。高丽王莫离支高文简、都督跃跌思太、叶浑大刺史慕容道奴——”。辽海贵族文简封辽西郡王,食邑三千户,行左卫大将军外置同员,赐室一区,马四匹,物六百段。

《册府元龟》卷974载:“开元七年正月乙未、封辽西郡王高文简妻阿史那氏为辽西郡夫人,文简东蓄酋长,率众归我、故有是宠。”此高丽何来,未明确记载,但新降于唐,从其妻及同降者为突厥的都督等看,此应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