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正文
清绍兴府档案中的大通体
最新热门    
 
大通桥畔曾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漕运码头(图)

时间:2010-1-14 11:19: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火药局”、西北角(在雍和宫以东)的“炮局”。

    城角离城门较远,两面是坚固的城墙,易于防守;而且离居民稠密区远,万一发生燃烧、爆炸可减少周围损失。盔甲厂设在泡子河边,还可以及时取水、救火。尽管如此,还是难免出事,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和崇祯七年(1634年),工厂曾两次发生大爆炸,损人物甚多。特别是崇祯七年九月初七的那次爆炸,将制火药石碾,远抛于泡子河城墙下。明代建起的不少私家园林,如:傅家东、西园,张家园,房家园,杨家园等,都毁于这次爆炸和随即引发的大火。

    清代,盔甲厂改为存放报废炮铳的仓库。危险解除了,胡同也多了起来,很多胡同都形成于清代,而盔甲厂胡同的地名也一直存留到今天。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这里诞生

    说到盔甲厂,就不能不提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轰动中外的著名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以及它的作者埃德加·斯诺。1933年~1937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和他的夫人海伦大部分时间就住在盔甲厂13号院内,离位于南城根的燕大教职工宿舍——“燕京大学花园”相距不远。

    1936年下半年,斯诺到陕甘宁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回到北平以后,就在13号院中的一个小屋内,怀着对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以及前线将士的敬仰,夜以继日地整理采访记录和赶写书稿。1937年10月,英文本《红星照耀中国》出版,1938年7月,它的中文译本《西行漫记》在中国发行。

    斯诺以详实而丰富的材料,风趣而又栩栩如生的文笔,率先向欧洲、美国人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传奇式经历,以及震惊中外、举世罕见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本书在西方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仅仅几周的时间就销售了5版、10万册以上,成为当年非小说类的第一畅销书,被誉为“真正具有重要历史和政治意义的著作”。

    在中国的国统区和敌占区,《西行漫记》第一次让百姓知道,在西北的黄土窑洞里,那支被称为“共匪”的队伍,才是未来照亮中国的红星。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很多抗日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冲破重重阻拦,投奔到革命圣地延安。

    1938年夏天,斯诺接受“朋友”的托付,在盔甲厂13号院,接待了来自山西福寿岭疗养院的“李知凡太太”。并在日伪特务的眼皮底下,将她护送出北平,再由爱泼斯坦护送到天津、烟台。这位“李知凡太太”,就是邓颖超同志。在完成了护送邓颖超的义举之后,斯诺认为:“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在此之前,斯诺还在这个院子内,掩护过多名受迫害的进步学生领袖。

    据老住户回忆,当年的盔甲厂13号,是一个满是绿树、翠竹、假山的花园式院落。1965年,盔甲厂改为“盔甲厂胡同”;13号院改为6号院。今天这里是“中安宾馆”。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