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安史之乱发生,全国一片混乱。当时第五琦负责经济工作,京师一些有实力的将领毫无节制地向国库索取财物,第五琦挡不住,就把国家财赋都运进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也就没有再交出来。从此以后,国家财赋变成了君主私产,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计算库存,而在大盈内库当差混饭吃的宦官却达到300人。
杨炎对德宗说:“财赋是国家根本,百姓的咽喉性命。代宗时期出于权宜之计,让太监掌管。结果太监就操纵国家权柄,大臣谁也不知道库存虚实,怎么能研究利害并制定政策呢?目前最急迫要解决的弊端就是这个。请求陛下把国家的税赋交出来,仍归有关部门掌管。至于皇宫所需费用,可以估计一下每年所需,照数供给就是了,绝不会少一星半点。现在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谈别的事情。”
刚上台的德宗颇想有一点作为,立即批准杨炎的奏请。
如此敏感棘手的问题,竟如此顺利解决,朝臣们吃惊的同时,都期待杨炎多干点好事,成为贤相。
两税法横空出世
杨炎受到鼓舞,第二天再次上奏,提出两税法,代替行之已久的租庸调法,这是牵涉千家万户的一件极重大的事。
唐初开始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至此已经150多年。
均田制:
16岁以上男丁每人分给100亩田。宅基地另按人口批给。
租庸调:
“租”就是地租。按男丁计算,每个男丁每年交玉米20斗或稻米30斗。
“庸”是劳役。每个男丁每年服劳役(无偿劳动)20天,闰月加2天。如果不去,可以交实物相抵,每天折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
“调”是缴纳手工业品。如蚕乡,每个男丁缴纳绢、绫、粗绸各2丈,棉3两。非蚕乡缴纳布2丈5尺,麻3斤。皇室贵族勋臣免交租庸调。
除租庸调之外,还有其他税费:
一、户税。唐初,按每户资产不同,把天下户分为9等,按等缴税。如大历四年(769),“上上户”每年交4000文,“下下户”交500文。
二、地税。每亩交玉米2升。
三、“杂徭”,又称“色役”、“资课”等。即为各级政府做各种杂务劳动,也可以用交钱替代。
四、代宗时还增设“青苗税”(田里冒出青苗即收税)。
五、各地政府及军阀巧立名目收取的税费。
租庸调的特点是“以丁为本”,不问资产。如果人没有了,就不好办了。
安史之乱导致农民大规模死伤逃亡。据《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大乱之前的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政府管辖人口5292万。到大乱尾声的肃宗乾元三年(760),管辖人口1699万,人口减少了3600多万,其中逃亡人数众多。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
杨炎的两税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来的。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政府量出制入,根据支出额度确定征税额度,一改过去一直是量入为出的财政制度,确定全国税额,摊派各地征收。
二、不分原住民和移民,一律按现在居住地立户籍,根据每家资产多少定出不同等级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