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滑铁卢战役的最大赢家
张正隆谈辽沈战役:活下
济南战役中的“余则成”
淮海战役谜团 黄百韬邱
淮海战役:黄百韬和邱清
彭家声:1968年带兵打败
史上长期动乱 缅甸果敢
淮海战役黄百韬邱清泉自
中条山战役:娃娃兵跳崖
俚岛港:淮海战役中我军
最新热门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具体分析

时间:2009-10-24 10:58:51  来源::《抗战史研究》 作者:黄道炫1942年中国出兵缅甸,是中国
背战场基本常识的做法,反映了史迪威将保证英军利益置于远征军之上的强烈倾向,实际上,史迪威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在4月20日的日记中明确写道:“英国人是在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

就在中国军队在东进、西进中徘徊不定时,日军已在东线突破罗依考、雷列姆地区,随之进占棠吉,威胁腊戍,远征军后方面临巨大威胁,呈全线崩溃之势。

(

四、从撤退到溃退

东线日益严重的威胁局势,终于迫使史迪威、罗卓英加强东线兵力。21日,史、罗同意停止第200师往乔克巴当的调动,改派东线重镇棠吉,同时,第5军全军随之向东移动。

棠吉为缅甸东部重镇,是保卫腊戍的门户,虽然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一再指示要在此处加强兵力,但部队来回抽调后,这里仍然没有象样的兵力防守,23日,在增援的第200师到达棠吉前,日军快速部队突然出现,很快将其占领,并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同日午后,第200师先头部队赶到距棠吉15公里处,开始向日军发动反攻,当晚推进至棠吉附近。24日,半月多来对缅甸战事少有具体指示的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指示远征军“对棠吉、罗列姆北进之敌,须极力拒止其继续前进”;“新二十八师主力可速运腊戍与罗列姆方面。当先以保守腊戍为主,并尽可能求该方面之敌而击灭之”。24日子夜,第200师收复棠吉。棠吉收复后,东线紧张局势稍有缓解。当时,东线日军利用远征军在该线实力薄弱,兵力分散,集中兵力进行突击,进展确实十分迅速,但其孤军突进,深入东线地区后,其本身兵力也开始分散,露出许多空隙。此时远征军如乘收复棠吉之机,集中更多优势兵力,对东线单兵突进日军进行分割打击,阻止该线日军继续前进甚至实行彻底打击是有可能的。远征军主要将领也有这种想法,杜聿明回忆:“这时我的决心是:继续肃清隘路之敌,向罗列姆攻击前进,以断向腊戍北犯敌人的后路。同时林蔚也来电谓‘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史迪威、罗卓英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东线稍有缓解后,即置其于不顾,决定实行曼德勒会战。25日,史迪威命第5军主力“即返曼德勒准备会战”,第5军被迫回返。根据罗卓英26日对蒋介石的报告,史、罗计划是:“一、现英军已开始撤退,我为避免遭敌包围、争取主动,拟转进曼德勒附近打击敌人。二、命第200军除二百师继续前任务外,余即向曼德勒转进。”26日,由于兵力所限,第200师自动放弃棠吉,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接到史、罗计划后,蒋本能地对第200师“单独应战”的状况感到忧心,于27日令新28师“用最快方法”南进增援第200师,同时,令新29师紧急出动开往腊戍;企图以此填补史罗计划造成的消极影响。但从实际战局看,这一调动无济于事,腊戍次日即遭日军攻击,29日在援军到达前被日军占领,新28师本身战斗力不强,刚刚开动即遭日军打击,部队被击溃,第200师虽顽强奋战,但四面皆敌,难有作为,反而陷入日军包围中,中国远征军由此丧失了保住后路的最后机会。

在西线英军已经瓦解,而东线出现稍纵即逝的保住远征军退路的背景下,史、罗却作出放弃东线,收缩全军主力在曼德勒突出部位与敌军决战的决定,这几乎是等于将远征军放任日军包围。28日,循着撤兵返回曼德勒的既定思路,史、罗在四面楚歌声中下达曼德勒会战令,决定:“本路军先以第6军与第66军主力及第200师,击破突入之敌,第5军主力连系英军,由正面迟滞敌人。”试图在曼德勒和日军做最后一搏。然而,此时日军已游刃有余地牢牢控制着战局,在曼德勒方向按兵不动,而向腊戍、八莫、密支那急进,彻底切断中国远征军退回国内的通路。而中国远征军在4月下旬的撤兵关键时刻,却将大部分兵力屯驻于曼德勒附近,进退不定,自动放弃了向缅北地区转移的宝贵时间。事实上,直到史、罗下达曼德勒会战令后十余天,日军才进占密支那,完全切断远征军就近回国的退路。远征军在曼德勒的行动,进一步使自己陷入困境,倒是帮助英缅军获得退兵的机会与时间。所以丘吉尔在得知英军撤至英帕尔后满意地表示:“通向印度的路封闭了。”以上一系列事实证明,在中国远征军作战后期,史迪威对远征军的失败应担负主要的指挥错误责任。

面对史、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