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险些做逃兵的林彪如何成
21岁林彪成为井冈山第四
只有六位元帅参加开国大
勘察平型关林彪认定这一
热血卫国:抗战时期中国
揭秘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
45年中央派我到东北要钱
东北决战毛泽东与林彪分
黄埔精英搏杀:老蒋排最
不可不知 聂荣臻与林彪
最新热门    
 
林彪集团五干将浮沉录之黄永胜(1)

时间:2009-11-2 10:57:29  来源:不详

《党史博采》 2009年第3期  作者:霞飞

黄永胜曾在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立过功。他的人生也曾经辉煌过。但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却成为林彪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林彪集团中,黄永胜算是第二号人物。在林彪手下的“大将”中,黄永胜排第一号,人们习惯于称“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而在实际上,林彪也特别器重黄永胜。在林彪集团中,黄永胜所起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超过了叶群。随着林彪集团的覆灭,黄永胜这个曾经为中国革命立过功的人,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那么,黄永胜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浮沉呢?

在革命风潮中成长为革命军人

黄永胜于1910年11月17日出生在湖北的咸宁。他虽然家境不好,但受当地重教风气的影响,在年少时也读过书。但读书并不是影响黄永胜后来人生走向的主要因素。真正对早年黄永胜有重大影响的;是当地的革命风潮。咸宁离湖北重镇武昌很近,从咸宁到武昌,历代都有官道相通,后来通火车,从咸宁到武昌,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这一点看,,咸宁受武昌的影响相当大。黄永胜出生时,武昌地区已经是革命党活动频繁的地区,曾建立了不少革命党的秘密组织,宣传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国。黄永胜出生的第二年,武昌爆发了起义,积压在当地人民心中的革命热情进发而出。武昌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建立了许多革命组织,旧的统治秩序土崩瓦解。接着,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成立,这个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江一线群众的革命觉醒。黄永胜的家乡咸宁也经受了革命风暴。年纪不大的黄永胜也深受影响。他很小的时候,便从长辈那里听到“革命”、“造反”的名词,听到许多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故事。他自己也亲眼看到了当地的社会动荡、变革的过程,这使他从小便向往革命,对他后来投身革命,可以说,是起了重大作用。

1927年6月,黄永胜从咸宁来到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地区之一武昌。这时,上海已经发生了“四一二”政变,中国共产党党员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主要人物集中于武昌。驻扎在武昌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受中国共产党影响很大,倾向革命。黄永胜到武昌后,即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时年17岁。这个部队招兵的人,见黄永胜身体强壮,人也机灵,便安排他到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当战士。黄永胜当兵后,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很快就成为一名射击、格斗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军人。更重要的是,他进入警卫团后,受到该部队中共产党员的影响,系统地了解了革命道理,在思想上立志革命。他已经不同于一般想当兵吃粮混日子的军人,而是有一定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年轻革命军人了。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爆发。黄永胜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次起义中去。在起义战斗中,黄永胜作战勇敢又灵活机动,很受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视。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在敌军压迫下,向南转移。黄永胜随他所在的部队中的一些人到了湖南。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筹划湘赣秋收起义,黄永胜又立即投入到秋收起义当中去。9月,秋收起义发动,黄永胜参加了这次起义的一些战斗,在战斗中他仍然表现出了果敢、坚决的精神,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残部向三湾进发,黄永胜也在这支部队中。此时,他认识了毛泽东,也深深信服毛泽东所讲的道理,思想上有了新的进步。 1927年,年仅17岁的黄永胜,在刚刚投身革命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大起义一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这个经历很特殊。这使黄永胜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经受了锻炼,他也很快就接受了革命道理。同时,这也成为黄永胜后来的革命资历的重要部分。

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成了林彪的部下

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剩余部分行军到达三湾时,部队的编制、思想、指挥系统,都很混乱,毛泽东决定,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改编时,有一条规定如果不愿意继续跟部队走的,可以发给路费回家。也确实有一些人选择了回家这条路,而黄永胜没有走这条路,他决心跟随毛泽东,继续走革命道路。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决定率部队上井冈山,黄永胜是跟随毛泽东上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