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国共三次夭折密谈:蒋介
黄埔一期少将师长被蒋介
1965年两岸秘约:蒋介石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
解密:蒋介石父子为何数
专供蒋介石避难 圆山饭
媒体传蒋经国另一儿子曝
国民党一大:毛泽东任湖
蒋介石溃退台湾后如何反
蒋介石打不过毛泽东是因
最新热门    
 
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前后的态度变化(1)

时间:2009-11-3 11:13:25  来源::《历史学家茶座》
中国宗主权之下成立自治政府,其权限可予俄国宪法上所规定之各苏维埃权限相同。

其后蒋介石又约见苏联驻华大使,向他宣示了有关中方对于苏方要求的态度。他在6月26日的日记中写下其中的主要精神:凡涉及中国的条件必须由中国本身决定,其他任何国家不能代决;中国今后所有条约都不能再出现租借与特权的文字;如果苏方提出不解决租借旅顺问题就不要派代表团赴苏,那么中方将拒绝交涉,一切责任均在苏方。蒋介石还强调:“外蒙不可脱离中国,中国亦不能放弃其宗主权,否则即为中俄两国将来纠纷之恶因。但我中央政府可与外蒙以高度自治也。”

带着这样的谈判方案,尽管宋子文极不情愿,但他既然兼任外交部长,还是不得不开始他的苏联之行。

(

宋子文赴苏谈判

1945 年6月29日,宋子文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离开重庆,代表团成员包括胡世泽(外交部次长)、沈鸿烈(东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秉常(驻苏大使,已在莫斯科)、钱昌照(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福运(财政部关务署署长)、刘泽荣(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卜道明(外交部亚西司司长)、万异(外交部美洲司代理司长)等,蒋经国也作为代表团的重要成员陪同出访。6月30日下午3时,宋子文一行抵达莫斯科,苏联欢迎的礼节极为隆重,与欢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仪式相等,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莫斯科卫戍总司令、重要部门首长以及全体外交团都到机场迎接。随后宋子文、傅秉常、胡世泽便晋见斯大林,开始双方的第一次谈判,但这一次主要是礼节性的拜访,并没有涉及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在正式谈判前,应该说中方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所以宋子文还向蒋介石建议,“如接洽各事一切顺利,拟向苏联提出美金五亿元军火租借法案,倘能洽成,似对我政府极为有利,但对美国方面有无顾虑”。然而在苏方表达其强硬立场之后,中国方面才知道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7 月2日晚8时,宋子文率胡世泽、傅秉常及蒋经国与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正式会谈,时间长达三个半小时。事后宋子文在报告中称,对于东三省的处理方案比较满意,但在外蒙问题上双方陷入僵局。斯大林认为外蒙人民不愿再受中国政府统治,希望独立,但苏联不会并吞外蒙。斯大林更进一步强调,为国防关系,苏联不得不在外蒙驻军,而且要结成军事同盟。宋子文提出目前是否不讨论外蒙问题,因为不论中国任何政府若丧失领土完整,必为国人所不谅。斯大林回答说,要是那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签订任何协定,态度十分坚决。关于旅顺问题,斯大林说可以不用租借方式,但旅顺军港、大连商港和中长铁路由中苏共管,利益均享,期限为四十五年。斯大林还提出密约可以先予签订,内容则可在战后公布。其后宋子文又接连向蒋介石发去多封密电,对于苏联的要求加以补充,同时还为打开外蒙问题僵局,提出了他个人的意见:(一)与苏联订约,在同盟期间,准其在外蒙驻兵;(二)予外蒙以高度自治,并准苏联驻兵;(三)授权外蒙军事、内政、外交自主,但与苏联各苏维埃共和国及英自治领性质不同。他还更加急迫地请示,万一斯大林以中止谈判来要挟中国承认外蒙独立,究竟应做如何处理。

由于蒋介石正在西安视察,未能及时审阅宋子文的报告,待7月5日回到重庆看到电报后,方知问题的严重,但此刻蒋介石更需要的是苏联出兵和合作。当天的日记记录了他此时矛盾的心情:

接子文冬亥报告电,乃知史大林对外蒙坚持其独立之要求,否则有协定无从成立之表示。余再三考虑,俄对外蒙之要求志在必得,决不能以任何高度自治或准其驻兵之方式所能餍其欲望。若不允其所求,则东北与新疆各种行政之完整无从交涉,###问题更难解决,而且外蒙事实上已为彼俄占有。如为虚名而受灾祸,决非误国之道;若忍痛牺牲外蒙不毛之地,而换得东北与新疆以及全国之统一,而且统一方略非此不可也。乃决心准外蒙战后投票解决其独立问题,而与俄协商东北、新疆与中共问题为交换条件也。

蒋介石收到宋子文的电报后曾征求王世杰的意见,王世杰认为:“东三省等问题如确能得到不损领土主权之解决,则承认外蒙人民于战后投票自决之尚合算,因外蒙实际上已脱离中国二十余年。”其后蒋介石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