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国共三次夭折密谈:蒋介
黄埔一期少将师长被蒋介
1965年两岸秘约:蒋介石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
解密:蒋介石父子为何数
专供蒋介石避难 圆山饭
媒体传蒋经国另一儿子曝
国民党一大:毛泽东任湖
蒋介石溃退台湾后如何反
蒋介石打不过毛泽东是因
最新热门    
 
蒋介石在雅尔塔协定前后的态度变化(1)

时间:2009-11-3 11:13:25  来源::《历史学家茶座》
第二天下午,王世杰特地渡江前去蒋介石的黄山官邸,当晚并留宿未归。大概蒋事先已经知道此事,而且也同意由王兼任外交部长一职,因此他在与王世杰谈话时说,因为中苏谈判牵涉到战后外蒙独立之事,宋子文惧怕单独承担责任,此次先行返渝正是这个原因。蒋还说,其实外蒙早已不由中国管治,此事不值得顾虑。此时王世杰的心情十分矛盾,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如拒绝,便为畏惧负责之表示。值此中苏情势紧张、关系极大之时,本身之毁誉,不宜在予考虑中也。”

这时美、英、苏三国首脑正在柏林开会,并拟定向日本发表劝降的最后通告。7月26日,赫尔利前往蒋介石官邸,出示了杜鲁门总统的来电,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在 24小时之内签字,否则英、美两国将单独发表对日警告。对于这种蛮横无理的强权做法,蒋介石十分生气,在当天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向赫尔利所表示的态度:“中国为对日战争之重要国家,未得中国同意,则联盟国对日任何言行不能单独发表,而且英、美今后关于此等重要问题之洽商,必须予我以从容考虑时间方可,因开罗会议公报我中国必须参加对日任何行动也。而且来电第一条只说美总统与英首相之商定,而未及中国主席,更为不当,必须增加中国主席在英首相之上也。”蒋介石并说,如果按照这一原则修改,他自然同意。蒋最后写道:“就此可知美国国务院对华蔑视之态度及其成见之深矣,故外交姿态不得不重加研究也。”

7月28日,蒋介石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之后,亲自拟定了外交方针,并将其抄录在日记上:

俄国已视美国为其假想敌,故其不能以我国为其外交政策重大之目标,如我能自立自主、中立不倚,则彼当能尊重我中立地位,只[至]少可作一土耳其;否则如我偏重美国或倚赖美国,则彼必不择手段,使我无法建设,甚至承认中共,使我分裂,当在意中。若我用武力强制中共,以期统一,则彼必在满蒙边境收容###,制造傀儡政权;如我因此不惜与俄一战,则在此八年抗战以后,人力物力疲乏万分,政治与宣传几乎为俄共所笼罩之中,万不能如七七对日抗战时之容易把握也。故今日之情势,无论对内对外,惟有用政治与外交方法,求得谅解与解决也。因此对俄政策,惟有妥协与谅解之一途,然亦未始不可能也。

蒋介石在分析了中国有利有弊的各项条件之后接着写道:

今日国际交涉无所谓公理与情感,只有实力与利害关系,更无是非可言。我国今日之势力,除了前条所分析之五端以外,再无其他实力可言,而且思想复杂,人心卑劣,风气浮荡,廉耻道丧,尤其社会散漫,本党纷乱,组织荡然,纪律扫地,至于政治、经济与教育,更无基础,###反叛,异端蜂起,军阀余毒未清,科学幼稚,知识短浅,工业与交通可说尚未开始,最为统一之障碍。军队虽有干部,已形成重心,然离现代化装备甚远。如此国势,既无实力,又无组织,若无正确之政策为之运用指导以补实力之不足,尚有何法持其后也!今日谋国之道,专力组织之健全,人才之培植,以求自强;而在国际,只有运用其矛盾与冲突,一面争取时间,以待有利之时机,求得独立与解放而已。

7月30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了行政院改组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由王世杰接替宋子文出任外交部长。在这之前,蒋介石曾单独接见宋子文,向他说明对苏谈判的政策以及交涉方针,宋只好答应重返莫斯科继续交涉。蒋介石对宋子文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他“不愿负责任,只知求名邀功,取巧诿过,何以成事,甚为国家忧也”。在7月份的反省录中蒋介石又写道:“对俄交涉以子文不敢负责,尚未签订协定,而准予外蒙战后独立之决策,实为生平革命史上最重大之一页,于势于理,无不自安也。”

当宋子文、王世杰赴苏签字之前,蒋介石又重新调阅了中苏谈判的全部文件,没想到竟发现了许多问题,“而其最大者为‘旅顺军港百公里之各海岛非由中俄两国同意不得设防’之件,更为骇异。果尔则蓬莱县海岸至旅顺间渤海海口百公里间,在此三十年间皆成为不设防区域矣”。这么重大的事,宋子文不但不与专家进行研究,反倒“认为无关重要,竟与俄商拟稿件,可痛!不知今后国家将如何建设矣”。基于这一理念,蒋介石在宋子文、王世杰启程前特别命令他们,在中苏谈判过程中必须坚决拒绝苏方的这一要求。

8月5日上午8时,宋子文和新任外长王世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由重庆白石驿机场起飞,途经加尔各答和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