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李陵子孙 唐朝认亲(图)
曾家子孙皆成材 曾国藩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揭秘:第13代子孙保存的
庚子孙李关系与中国政局
我们称始祖为鼻祖,称遥
关于炎黄的介绍
炎黄文明的奠基战
黄帝子孙与后世民族
西方学者眼中最有影响的
最新热门    
 
炎黄子孙是谁?(图)

时间:2009-11-15 13:4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部族祖先为兄弟。

    《史记》称吴﹑秦﹑楚等国“黄帝子孙”的后代有些在中国﹐有些在蛮夷中。这就为后世华夏在边远异族中找寻“黄帝子孙”埋下了伏笔。汉代有些人认为匈奴是大禹的后代﹐所以是黄帝子孙。魏晋南北朝时有些人认为鲜卑慕容家族﹐以及统一北方建立北魏之鲜卑拓跋氏﹐都是黄帝子孙。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类历史书写常循着一个模式﹕一个失意的或受挫折的英雄奔于他乡﹐在那儿受人信服崇拜﹐成为当地的王。如东北方﹐商王子箕子奔于朝鲜﹔东南方﹐周王子太伯奔于句吴﹔西南方﹐楚国将军庄蹻奔于滇﹔西北方﹐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奔于西羌。根据历史记载﹐他们及其后裔世代在这些地方为王。这四个英雄﹐根据历史记载﹐前三个(箕子﹑太伯﹑庄蹻)都是黄帝子孙﹐那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则是炎帝子孙。

    难道历史事实都是如此循着一定的模式发生?路途遥远﹐语言不通﹐这些英雄如何到那儿去说服土著﹐让自己成为本地统治君王?我对这四则历史记忆有另一种解释﹕这些历史记载中的商﹑周﹑秦﹑楚﹐以及王子﹑将军﹑逃奴都是“密码”﹐隐藏着当时华夏对这些人群不同的情感与意图——他们认为朝鲜人与吴人应是尊贵的华夏子孙之后﹐滇人也是华夏子孙但地位稍逊﹐西羌为炎帝之后﹐勉强算是华夏子孙。

 
    中古时的炎黄子孙

    炎帝﹐那个被视为败于黄帝之手的古帝王﹐后来并未自华夏历史记忆中退出。魏晋南北朝时﹐只有少数华夏家族自称是炎帝后裔。毕竟在华夏历史记忆中炎帝是战败的古帝王﹐所以大家还是喜欢自称黄帝子孙。

    魏晋到隋﹐由于北族贵冑大量移入中原﹐进入朝廷与地方门阀社会中。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些出身北方草原部族的炎帝子孙。譬如﹐曾在华北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据史书记载其祖源为﹐炎帝被黄帝灭了后﹐子孙逃到北方去﹐有一支发展成鲜卑宇文氏。唐朝一个代郡鲜卑贵族宇文琬﹐他的墓志上也称宇文家族是炎帝之裔。《新唐书》记载﹐唐代女皇武则天曾问臣下道﹕有学问的人谈起各氏族由来﹐都说是炎帝﹑黄帝后裔﹐难道上古没有一般老百姓吗?这真是个好问题。由此可见﹐这时自称炎帝子孙的家族已相当多。后来在华北建立大辽的契丹贵族耶律氏﹐根据《辽史》的说法﹐也是炎帝之后。《辽史》中还有一段话﹐大意是说﹐炎帝﹑黄帝的子孙很多﹐四方君长大多是他们的子孙﹐因此建立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实都同出于这根源。《辽史》编于元代﹐主编是蒙古史家托克托﹔这可说是史家以“炎黄子孙”来将辽﹑元政权正统化。

    无论如何﹐经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许多入于中原的北族为“中土之人”注入新血﹔华夏(此时或应称中国人)由“黄帝之裔”成为“炎黄子孙”多少反映这变化。

    近代黄帝子孙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热烈讨论黄帝的时代有两个。一个是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华夏形成的过程中。另一个发生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在传统华夏及中国人演变为当代中国人的过程中。

    近代黄帝子孙争议﹐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当时中国受世界性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潮流冲击﹔中国要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才能团结以自存于世界﹐这是清末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想法。然而这民族(或国族)只是汉族,还是包括清帝国内所有民族﹐当时曾有争议。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一方面以“黄帝子孙”来鼓吹国族团结﹐另一方面又彼此争论到底哪些人是黄帝子孙。最后在清帝国政治疆域框架下﹐在欧日列强争夺满﹑蒙﹑西藏与西南边疆经济利益的情况下﹐结合各民族成为一中国民族终于成为晚清知识分子共同的国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心目中﹐中国内部有汉﹑满﹑蒙﹑回﹑藏等族﹔要如何说明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子孙﹐的确让许多学者煞费苦心。当时大致的说法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