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乙未官僚士大夫评马关议
试析台湾各阶层对马关签
中英《马凯条约》的谈判
马关条约的意义
马关条约的意义
马关条约》的签定时间、
、《马关条约》的签定时
《马关条约》的签定时间
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是什
《马关条约》是何时签订
最新热门    
 
《马关条约》换约地点悬疑:一笔糊涂帐

时间:2010-2-11 12:07:20  来源:不详
烟台当地的情况可能不尽知情,极有可能将当地人士所称的“大陆饭店”直译为了“顺德饭店”。而根据现存北京的一份由20世纪初的驻烟外国人所列出的在烟外国机构的中文名单中,确有“顺德饭店”的名字。如此,这个“顺德饭店”是不是就是当地所谓的“大陆饭店”的又一中文直译名称呢?看来,的确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按:大陆饭店新中国建立后成为烟台市政府的接待机构——虹口宾馆的一部分,该楼在几年前大马路一带改造时已被拆毁。)

根据有关的记载:尽管《马关条约》在换文之前,国际和国内发生了“公车上书”、“三国干涉还辽”以及台湾的罢工、罢市等重大历史事件,清政府内要求延期换文或拒绝换文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但是,光绪皇帝最后还是在草约上盖上了玉玺,并严格按照草约里约定的时间在烟台如期换文。在最高当局的授权之下,中方换约大臣伍廷芳和联芳(一说是联元,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联芳为满族官员,后来在庚子之变时,因为反对与11国开战,和许景澄等被慈禧所杀。)于1895年5月6日从天津来到烟台,旋即被安排在广仁堂内住宿。而日本的换约代表伊东巳代治(日本换约代表名字究竟是什么,国内出版的历史著作有多个版本。经笔者查阅日本外务部原始档案,始肯定是伊东巳代治。)则于5月7日来烟台,下榻于德国人在烟台开办的饭店——海滨旅馆。当日及次日,中日双方代表多次见面,商谈归还辽东半岛以及中日双方交割台湾的详细细节。5月8日晚10时“假一外国饭店”正式换约。按照国际法的惯例,换约意味着双方政府正式承认了《马关条约》的合法性。因此,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台湾在法理上正式成为日本的领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遵照盟国的《开罗宣言》等文件将其归还给中国为止。

当年,《马关条约》在烟台换文称得上是东亚乃至整个世界最为轰动性的事件之一。不仅因为这是东亚新贵日本崛起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更因为由俄、法、德导演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在烟台换文期间演至了最高峰。根据现在所见的各种史料记载,还在换约之前不久,英国、德国、俄罗斯和美国等国的驻华公使和这些国家的海军舰队,就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相继来到烟台,密切关注换约的各种动向。为了向日本施加压力,主张“还辽”最力的俄罗斯甚至将其远东舰队悉数集合在烟台的海面上,并将战舰上的不必要的物资卸下来,放置在日本代表下榻的旅馆对面的海岸上,以表示俄罗斯随时做好了与日本开战的准备。正是在这些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日本才不得已吐出了已经“吃到腹中的肥肉”,最后以3000万两白银的要价,作为退还辽东半岛的“补偿”。

于不经意间,历史就这样从人们的指尖轻轻地滑过,而在这种流失中,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疑云重重。应当说,到目前为止,有关《马关条约》换文地点的疑云,还不能说已经被完全揭开。

由《马关条约》烟台换约地点的扑朔迷离,笔者不仅想起了日本的下关。这是李鸿章当年和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城市。2004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探索·发现》节目中看到,这座城市迄今依然完好地保留着当年的签约地点春帆楼的原貌。从电视镜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关条约》签定时的场景。据说,这里的一切都没有改动过。即使是桌上的那瓶墨水,也是当天使用的那瓶墨水。100多年过去了,那瓶墨水依然有墨可用……

我们常常说日本人不愿承认和正视历史,缺乏历史感。对比一下日本的下关和中国的烟台对待《马关条约》这段历史的态度,一时间竟然搞不明白究竟是谁缺乏历史感!当然,日本人或许是在借此炫耀一场伟大的胜利。但对于我们这个失败者而言,勿忘国耻,汲取教训,不是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题中应有之义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当年《马关条约》在烟台的换约地点是“芝罘俱乐部”、“海滨旅馆”,还是“大陆饭店”,都应该不是一笔糊涂账,有志于此的史家实在应该花点精力将它搞明白才是。

就在本文即将结束之时,我得到了一个多少有点让人欣慰的消息,这就是:位于烟台市的另一处近代史上的重要旧址——《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地点——原东海关办公地旧址,在一度成为危楼多年之后,目前已经被当地政府出资修葺一新。尽管修复后的东海关旧址已经不复当年的旧面貌,而更像是一所建于21世纪的“摩登”会所。但相对于前些年的那种在城市改造中不顾当地的历史文脉动辄乱拆一通的做法,毕竟是一种不小的进步。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吧?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