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地狱还是天堂:蒙元时代
最新热门    
 
林献堂:台湾迷惘年代的掌灯人

时间:2010-2-22 9:43:11  来源:不详

林献堂
林献堂

《文史精华》杂志

作者:钟兆云

1895年马关割台后,日本统治台湾50年。面对其残暴的殖民统治,台湾人民拿起刀枪,前仆后继展开不懈抗争。在不见硝烟的“文斗”战场上,林献堂给历史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

组织日据时期台湾的第一个诗社,被尊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

林献堂祖上为福建闽南人,迁居台湾后几经胼手胝足,数代之间,家业迭兴,成为望族。1881年(清光绪七年),林献堂生于台中雾峰,原名大椿,号灌园。因为家庭关系,他从小受过较好的教育。但他14岁那年发生的马关割台事件,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日本殖民当局的暴政,在他年轻的心头烙下了难以泯灭的伤痛;而台湾民众不甘臣服、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使他在耳濡目染中,蓄下抗日大志。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全台开展“大扫除”,台湾武装抗日斗争转入低潮。21岁的林献堂决心以文抗日,开展非武力斗争,组织起了“栎社”,此为日据时期台湾诗人的第一个诗社。

台中雾峰坐落着古朴幽静却远近闻名的林家花园——莱园,传统风格的建筑昂然挺立,伴着清澈的池塘和翠绿的杨柳,使这里成为纷扰社区里的一个桃源般的世界,是台湾抗日文士极为理想的聚会之地。他们吟咏唱和,暗中讨论抗日事(园中现存“栎社二十年题名录”石碑,就是当年留下的史迹),要为台湾的前途走出一片天。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吴浊流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说:“我人栎社之后才知旧读书人……骨子里,汉节凛然”,从他们那里“学习不少爱国诗词”。当时,台湾各地诗社、文社皆以莱园栎社马首是瞻,尊称林献堂为“迷惘年代的掌灯人”。

1907年,26岁的林献堂在日本奈良结识因戊戌政变而亡命日本的梁启超。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乃以中国文字笔谈。林献堂问:“我们处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处境如斯,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感慨无限:“本是同根,今成异国,沧桑之感,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台湾的进步青年和来自祖国大陆的优秀知识分子抒发了共同的感叹,他们的感叹里深深埋藏了割台后两岸情感的痛苦和挣扎。

1911年2月,梁启超应邀访台,曾住林献堂莱园五桂楼中,写下《莱园杂咏》10首,使莱园更增声价。梁启超在林献堂、连横(连雅堂)等人陪同下到台湾诸地参观,并专门拜谒郑成功的“明延平郡王祠”。梁启超始终被爱国爱台的悲愤所笼罩,在台湾的爱国人士为他设宴洗尘时当场挥毫两诗,其一云:“樽前相见难啼笑,华表归来有是非。万死一询诸父老,岂缘汉节始沾衣。”其二云:“破碎山河谁料得,艰难兄弟自相亲。余生饮泪尝杯酒,对面长歌哭古人。”真是凝成血泪而情见于诗,其中“万死一询诸父老,岂缘汉节始沾衣”,流露出梁氏以民族大义与台湾父老相期勉。至于“对面长歌哭古人”中的古人,指的就是抗夷保台不脱祖国版图的千古英雄郑成功。

梁启超浓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着林献堂、连横等爱国绅士。在送别这位当年和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的大英雄时,林献堂说:“任公(梁启超号),请放心去吧,这黑暗的年代,我们决不会迷惘,决不放弃斗争。待台湾光复那天,再请任公来相会!”

梁启超庄重地点了点头,道:“‘子规夜半犹泣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只要我们抱定决心不变,总有云开日出时候!”

梁启超走后,深受其改良主义思想影响的林献堂,开始苦苦寻求台湾的出路。

创建台人自办的第一所中学;以“同化会”图谋改良失败

1913年5月,林献堂在东京认识了日本伯爵坂垣退助,受邀到其家做客。坂垣退助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后因政坛失意,成为自由主义者。听完林献堂陈述台湾人受欺压的情况,他深表同情,三杯酒落肚,乃议论大发:“他们(指在台湾的日本人)不知尊重台湾人,这是一切症结的所在。”林献堂以为遇到了知己,满怀希冀地说:“台湾绅士都渴望能改良政治,希望得到先生的支持。”坂垣慨然应允。

1914年2月,坂垣退助果真应邀来到了台湾。林献堂欣喜万状,与王学潜、蔡惠如等一干绅土,在基隆为其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此情此景,让这位失意的日本政客极大地满足了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